央广网西安5月6日消息(记者刘涛 通讯员成楠)“5、4、3、2、1,点火!”,伴随着响亮而坚定地“点火”口令,在高温烈焰的举托下,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缓缓地拔地而起,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刺苍穹。此时,人们翘首仰望,烈焰飞腾,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大海的方向飞去,消失在云层之中,唯有震耳的呼啸声还在耳边回响。

  此时此刻,海岛沸腾了!测控大厅里,岗位人员有的欢呼鼓掌,有的挥舞双拳……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而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试验队队长的康乃全,并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激动,他只低头在仔细追踪数据,直到全部成功。抬头那一刻,连日来的疲惫也在升空瞬间得到了释放和纾解,这会是一个愉快的不眠之夜。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主要用于空间站舱段等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发射任务,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也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的大型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此次发射用火箭提供了全部动力系统,为新一代载人飞船提供了用于轨控和姿控的动力系统。在这成功背后,航天六院研制团队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汗水,就让我们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探寻火箭呼啸升空那炫目尾焰背后的故事。

  三结合攻关,确保每一个环节准确无误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一个助推器直径就与其他现役火箭的芯级直径一样大。这么庞大的火箭,箭上复杂的系统,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个接口、任何一个参数都不能出错误。

  从发动机进入靶场至发射,先后要开展数十次测试,每次测试需判读近百个遥测参数,近两百条时序指令,测试判读工作量很大。而数据研判是发射任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一个复杂细致的活,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现瑕疵。

  “不能带着问题上天”,这是中国航天的铁律。为了提高判读效率,11所系统设计王飞将遥测数据画图和历史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和包络分析,这样不但大大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数据判读的准确性。

  厂房内,只见王飞紧盯着屏幕上的各种参数,与旁边的电气设计刘丽反复沟通,不放过任何细节,“这些数据关系着发射成败,虽然工作基础却非常重要。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是100%精细精准。”

  这边问题刚解决,那边又来了难题。“同一助推模块两台发动机的电磁阀控制电缆与总体对接环节会不会出错?”双想时身经百战的主任设计师李妙婷提出这样的疑问。

  “能不能用电磁阀响应时间测试数据的差异来判断极性?”

  “设计师在关键技术攻关中,我们实行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和技能工人三结合攻关,大家一同分析、深入讨论、科学判读,确保每一个环节准确无误。”李妙婷自信地说着。

  20天两台发动机,我们能行

  “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我已经好久好久都没见过你了,你再不回来,我就快忘记你的样子了!”放下3岁女儿的电话,北京11所主任设计师许健满怀内疚,却又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去。

  2020年春节刚刚结束,试验队就扎进了靶场,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一呆就是两个月。

  “晚上偶尔回去的早,可以跟孩子视频,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就又充满了力量,就感觉不到累了”。已经有了一儿一女的许健,说到孩子眼睛又亮了起来。

  由于疫情影响,此次试验队只有9个人进场,比原计划减少了1∕3,再加上隔离观察,试验队不得不面临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局面。“人少了,但工作程序可一点也不能少,工作质量更不能打折。”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副总师王维彬说。

  为了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北京11所试验队员在二十天时间里,完成了2台发动机的外场装配、测试和检验工作,并顺利完成与基地的交接。夜晚的火箭垂直总装厂房,灯火通明,窗外涛声阵阵,椰林婆娑。总装组王志云、孙彦铭看着装配好的发动机,终于松了口气。试验队员们每天在技术阵地配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将成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班加点更是常态。这样高的工作量,把大家都压的绷紧了神经,好在今天终于暂告一段落。

  “这次任务很特殊,新火箭推举新飞船,并且正处于国家抗击疫情的特殊期间,在现场的不论是身经百战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每个人的身体和神经都像拉满了弦的弓,重压面前,迎难而上。大家都为能够参与本次任务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能亲眼见证自己研制的火箭飞上太空,是最让我们航天人最开心的一件事。”王维彬这位温润谦逊的副总师说起这次发射任务,语气里都是藏不住欢喜与自豪。

  为保成功 他们连续奋战19小时

  南海之滨,琼东古邑,海南岛风景如画,试验队员们却鲜有时间欣赏海景。“在这里双休日变成工作日,‘黄金周’变成‘工作周’任务节点都是提前排好的,大家心里只想着圆满完成任务。”801所型号指挥王蕾说道。“2020年1月下旬我们就进场了,为了打好新型首飞这一仗,我们做好了充足准备。”

  新一代载人飞船作为新研型号,不仅是目前加注量最大的航天飞行器,更有许多新产品、新技术,这给801所试验队带了不小的挑战。

  对于王蕾他们来说,头号难题就是氧化剂加注,时间跨度长,工作琐碎,人员众多,每一道程序都要严格遵守,不能有丝毫闪失。作为新飞船推进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刘建盈,为了保证能够准时、安全、圆满地完成任务,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制定了一整套方案计划,并对队员开展针对性训练,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

  夜已深,加注厂房内依然灯火通明。随着刘建盈准确的指令,监控屏幕上的加注曲线和数据参数不停地跳跃闪烁。试验队员们紧盯监控屏,认真记录着流量数据变化情况,时刻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幸好我早上喝了一杯黑咖啡。”刘建盈开玩笑地说。

  服务舱使用的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具有强氧化性,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星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作为加注指挥,坐镇加注指挥平台的刘建盈,神情若定的自信表情给大厅里紧张的气氛平添了几分轻松。

  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经过19个小时的苦战,试验队员们终于顺利完成了新飞船氧化剂的加注工作。

  此时,南海之滨的初春夜晚,宽广的大海浪奔浪涌,浩瀚的天空繁星闪烁,而忙碌了一天疲惫的试验队员也终于可以踏实地睡一觉了。

  每一次成功发射,都代表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每一次发射背后,都有无数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他们中有的父母卧病在床无法照料,有的家人分居难以团聚,有的身体抱恙不下火线……这些,他们却不愿过多谈及。他们更爱讲的是“长五B”研制的故事,是“长五B”一飞冲天的精彩。

  航天强国,逐梦星河,而长征五号B正是中国追逐航天之梦的时代符号,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担负起这份职业赋予他的神圣使命,把梦想写在了星辰大海的未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