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本心》----音乐舞蹈(央广网发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提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体现,作为承载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就集中反映出了这一鲜明特质。在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是其中最为绚丽多姿、赏心悦目,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类别。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磨砺,华丽婉转、源远流长,其数量之大,形态之多,范围之广,深得百姓喜爱。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华夏大地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歌舞都自有体系,各具特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的蒙古族长调,则以高亢悠远、舒缓自由而独树一帜,成为草原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活化石”。号称长调歌王的巴德玛就是这一传统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但凡民族传统歌曲,都有祭祀、社交、娱乐和警世等社会功能,侗族琵琶歌也不例外。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侗族人的社交方式。通过它,青年男女可以互诉衷肠;通过它,男女老幼可以献歌祭祖。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素有“歌海”之称。最能充分体现壮族人民能歌善唱这一特点的民俗活动,便是遍布壮乡的歌圩。壮族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聚会歌唱活动,这一民俗习惯已经绵延上千年。

  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出这些普遍年事已高的非遗音乐传承人,更无法详细地展现他们为之而长期的艰辛付出,唯有他们那种共同具备的“不让传统断我手,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执着让人敬佩,为之点赞。

  大概是先祖在远古时代受到大千世界的启发,大量舞蹈起源于对动物动作的模拟,依托飞禽走兽可以萌生千姿百态的美丽舞蹈。然而,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龙舞”自然就成为重中之重。起源于唐宋的铜梁龙舞在全球的龙舞艺术中最为有名。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年近八旬的黄廷炎老人就是铜梁龙舞的传承人。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革除传统的一人简单套路的弊病,融入了故事情节,创新出一套“五功合一”的舞蹈技法。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民族众多。伴随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喜好,各式各样的舞蹈应运而生。多姿多彩的舞蹈演绎着各民族流传久远的历史传说,倾诉着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今天,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以往简单的复刻拷贝,而是要把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化为面向未来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