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河湟谷地新城(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央广网海东6月19日消息(记者张雷 刘泽耕)乐都区是青海省海东市政府所在地,2013年撤县设区,成为河湟谷地快速发展的一座新城。乐都区辖7镇12乡,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4.27万城乡居民,民族成分多达30个。

  6月16日-17日,记者跟随“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全媒体海东行大型采访活动第三站来到海东市乐都区。

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荒山坡绿化(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华丽转身新庄村

  新庄村原本是乐都区高店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近年来因卯寨景区的崛起而为人所知。这里是文成公主经河湟谷地前往青藏高原,远嫁吐蕃松赞干布途中曾经停留过的驿站,卯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景区火了,新庄村也华丽转身。

  今年1月初,记者在新庄村蹲点采访7天,探寻这个小村子的脱贫故事。时隔半年,当记者再次走进新庄村时,时间已从冬季到了夏季,新庄村又有了新变化,停车场建好了,网红桥开放了,卯寨花海开满了鲜花……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卯寨景区河湟美食一条街(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新庄村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卯寨景区的助力。“一溜儿天,两溜儿山,一条沟沟九道湾,高楞趄坡水不站,老天爷开眼才能吃上个饭……”这首民谣描写了新庄村过去的样貌,这里曾经是“两面荒山一片天,太阳出来晒死人”的地方。

  李连和是新庄村的能人,早年带领村民外出打工增收,最多时达200多人。带富了一批人,李连和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深受村民拥戴的新庄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起,李连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把家乡3600多亩的荒山荒坡变成了绿水青山。

  依托绿水青山,李连和又融资1.2亿元打造了集乡村民俗、河湟文化于一体的卯寨景区,安置新庄村和相邻的老庄村、扎门村的各族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景区打工、开店摆摊,10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间接带动近千名就业,吃上“旅游饭”。

  为了加快卯寨三村的发展步伐,2018年,卯寨景区党总支部成立,李连和担任党总支书记,统领新庄、老庄和扎门三个村党支部,带领各族群众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脱贫致富。当年,新庄村被评为乐都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019年被评为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李连和说:“我们把民族团结搞起来,团结的力量才能让景区发展更快,让各民族兄弟姐妹更和谐,共同进步。”

乐都区寿乐社区服务站、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实至名归寿乐社区

  走进乐都区寿乐镇寿乐社区,来自不同民族的阿爷阿娘正围坐在一起聊天。老年日常照料中心活动室里,展示着老年书法爱好者的作品和小朋友绘制的“民族团结”手抄报。

  寿乐社区是2006年由原来的寿乐镇和引胜乡合并而成的社区,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和土族等多民族杂居,2000多户、4500多名居民,主要是原青海铸造、锻造两个企业的退休、下岗职工,原有乡镇农民以及周边乡村的移居农民。

  为了把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居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寿乐社区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奋斗新时代”为目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提质扩面,积极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度深度,筑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区成立了5个志愿者服务队,加大对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户的帮困扶贫工作力度,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社区少数民族家庭,及时传达相关政策法规。社区协调乐都区就业局为少数民族就业提供岗位,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解决就业问题,拓宽就业门路。

寿乐社区居民莆英措、苏生祥和孙女(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藏族居民莆英措一家就享受到了社区就业帮扶的福利。受疫情影响,春节后莆英措的爱人苏生祥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过上了入不敷出的日子。得知莆英措一家的困难后,寿乐社区为苏生祥找了份社区安全巡防员的工作,解决了一家的燃眉之急。

  苏生祥告诉记者:“我现在一个月有近1800元工资,农村10亩地种小麦、土豆除了自己吃,富余的卖掉还有几千元收入,足以支撑家庭开销,也省去了我外出打工的麻烦。”

  针对社区居民活动形式单一,寿乐社区结合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法律宣讲等工作,开展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每年举办的庆“三八”趣味运动会、迎“五·四”长跑比赛和一系列评选活动,都促进了各民族彼此相融的和谐氛围,弘扬了民族大团结精神。

乐都区寿乐社区(央广网记者 张雷 摄) 

  寿乐社区党支部书记付书辉介绍,近年来,社区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 和谐共筑中国梦”这一主题,结合“百步工作法”,以5支服务队伍为引领,开展各类便民、利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拉近了社区与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付书辉说:“通过一系列活动,社区居民从互不认识到相熟相知。现在我走在社区里,大爷大娘经常会拉住我,请我去家里吃饭。下一步,我们将以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合理构建新型社区为工作目标,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继续提高社区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