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伞下的修理摊(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央广网银川7月27日消息(记者徐升)7月26日,又是炎热的一天,最高气温达到34度。

  宁夏银川市清和北街与广实巷口,60岁的张锁学师傅和妻子正在为一辆三轮车更换漏气的轮胎。遮阳伞下,是他们的修理摊,地面上摆放着缝纫机、石磨机和一些自行车零件。除了修理自行车,配钥匙、修鞋也是他们的拿手活儿。附近的街坊们遇到这些问题都早已习惯了找张师傅。

张锁学师傅(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与客人细致交流(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现代时尚与古老机器的反差(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陪伴他20多年的记忆(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张师傅这个坚持了20多年的小生意,现在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前每天能赚一二百元,现在只能赚到几十块钱。”他说,共享单车出现后,买车的人越来越少,修理摊的收入出现了断崖式下降。随着城市快速扩张,修理摊所在的社区日渐老化,曾经熟知的街坊邻居们渐渐离开了这里。张师傅身边的一些同行,有的也被招进共享单车企业做检修工作。他和妻子由于年龄不符合招聘要求,只能继续在这里坚守。

 

夫妻“同框”(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总是有好邻居来搭把手(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微信支付:现代化的物件(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现代人离不开的老手艺(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1994年,张锁学师傅和妻子从甘肃平凉农村来到宁夏银川,一晃20多年了。早上7点出摊,晚上9点收摊,夫妻俩的生计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处不到3平米的摊位进行着。他们也见证了自行车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共享单车出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活儿,仅靠修理自行车,他的生意实在是难以为继。尽管如此,张师傅还是显得很乐观:“先干着吧。如果过几年这自行车摊实在没法再维持下去了,我和老伴也就只好回家喽。”

“势”不可挡的共享单车(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