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特别策划了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山中青年》,今天推出第十三篇《朱姜蓓:我要为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而战》。

 

  央广网丽水8月14日消息(记者杜金明 张国亮 魏炜 实习记者李维雯 丽水台吴峰平 通讯员 张轶欧)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的青山绿水间,一座以鹦鹉为主题的花鸟主题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公园的主人朱姜蓓是一名90后海归。她不仅仅是鹦鹉园的投资者,还是一名鹦鹉繁育师。

  一个90后女海归,没有留在城市的商务楼宇里,而是跑到大山里和鸟打交道,是什么样的初衷让朱姜蓓决定“与鸟为伴”?她和鹦鹉之间,有什么不解之缘?近日,记者到丽水缙云采访了这位誓要“为不会说话的动物而战”的女青年。

朱姜蓓和混血葵花鹦鹉彼得·潘(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是鹦鹉基地,也是自然天堂

  今年28岁的朱姜蓓出生于丽水缙云,是个说话细声慢语的江南女子。正是这个柔美女孩,一手办起鹦鹉繁殖场,花了四年时间将之扩大为鹦鹉培育中心,并逐步推向全国。

  今年7月,朱姜蓓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都景区内的“千鹦鸟舍”项目土地摘牌,这标志着“千鹦鸟舍”可以正式投入建设,将成为我国首个以鹦鹉为主题的大型花鸟乐园。而身为即将开建的“千鹦鸟舍”的大后方,基地将承担起日后“千鹦鸟舍”的鸟类繁育、供应、轮换等职责。

  据朱姜蓓介绍,鹦鹉培育基地目前共有鹦鹉300多只,涵盖品种50多种,包括众多珍稀品种,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鹦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蓝喉金刚鹦鹉等等。

几十种坚果谷物配制而成的鹦鹉饲料(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在众多鹦鹉中,有一只鹦鹉和朱姜蓓的感情最为深厚。“如果说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一个缪斯,那彼得·潘就是我的缪斯。” 彼得·潘是一只混血葵花鹦鹉,和所有号称“鸟中二哈”的葵花鹦鹉一样,彼得·潘生性活泼、热衷跳舞,十分喜爱与人亲近。虽然没有经历过特殊的训飞练习,但无论是飞翔玩耍后还是遇到危险时,彼得·潘始终会回到朱姜蓓身边。朱姜蓓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她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崩溃大哭,彼得·潘为了让她开心起来,拼命地展翅舞蹈逗她笑。这些暖心的记忆让朱姜蓓深信,鸟类能够感知到人的情绪,人跟动物的相处理应这般和谐。

  如今的“千鹦鸟舍”鹦鹉保育基地,从当初只有朱姜蓓一个人变成了十多名员工,他们都是爱动物的人,有专业饲养员、育雏师、驯鸟师、异宠兽医等多个工种,分别进行养育幼鸟、人工干预濒死雏鸟、鹦鹉驯飞、鹦鹉喂食等工作。也正是在养育鹦鹉的过程中,朱姜蓓和团队成员——目前主管“千鹦鸟舍”兽医院的异宠兽医林政走到了一起,如今他们的宝宝已经十个月大了。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非洲灰鹦鹉(央广网发 李维雯 摄)

  十个月大的宝宝和鹦鹉们一起玩耍的画面非常有爱,朱姜蓓笑着回忆,有时候鹦鹉叫了宝宝会模仿,宝宝发出的咿呀声鹦鹉也会模仿,到最后她也分不清到底是宝宝还是鹦鹉在叫唤了。

  人和鹦鹉和谐共生,这幅画面也正应和着“千鹦鸟舍”的英文名——Papago Land。在世界语中,Papago意为聪明的鹦鹉,让“千鹦鸟舍”成为鹦鹉健康生活的乐园,是朱姜蓓建园的初衷,也将是她一以贯之的经营理念。“在这里,鸟是快乐的、舒适的、健康的,人也是快乐的,大家相互是平等的。我希望‘千鹦鸟舍’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小缩影。”

五彩金刚鹦鹉(央广网记者 张国亮 摄)

  是“挑战者”,也是“征服者”

  朱姜蓓自小便随父母去往上海,15岁独自赴英留学,就读于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学校建筑学专业。8年的英国留学生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带给她思想独立和敢作敢为的特质。留学期间,朱姜蓓因为喜欢极限运动,而满世界去潜水;因为喜欢帆船,她特意休学一年,报考英国皇家游艇协会的水手资格证并随船环游世界。5年前,22岁的朱姜蓓还成为横渡大西洋的中国水手中最年轻的那一个。

  生长于鳞次栉比的都市中,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在这一点上朱姜蓓比大多数人都幸运。她的爱好和冒险带给她更多和大自然密切接触的机会。

  “在我航行于大西洋上的一个夜晚,那天的海况很好,风平浪静,我正掌舵的时候突然听到船周围传来喷水的声音,下舵一看,竟是十几条海豚在追逐我们的船嬉戏。它们搅动着浪花,时而还跃出水面,所经之处带动着海面上的浮游生物,泛起一道道绿色荧光。”时至今日再回忆这幅画面,朱姜蓓仍然表现得有些激动,她说,那个瞬间让她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人类和这些生物共享同一片自然是多么弥足珍贵。

  这段“人与自然和谐共舞”的美妙场景始终会在朱姜蓓的脑海中浮现。就像是一颗种子,轻飘飘地落下,却在心底深深地扎了根。

一只鹦鹉开冠展示漂亮的羽毛(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2016年,朱姜蓓归国,并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家族企业工作,也经历过年轻人在职业选择时候的挣扎和摇摆,但是出于热爱,最终她下定决心选择以动物保护繁育为事业,在家乡丽水缙云开办了第一家鹦鹉繁殖场——“千鹦鸟舍”。

  对于一个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零基础开鸟类繁殖场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国内鹦鹉繁育研究的资料较少,她只能搜集外文资料进行自学,每天下班后读外文资料到深夜是常态。养殖场建设初期一切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开展起来的。据朱姜蓓回忆,鹦鹉的孵化条件非常苛刻,由于育鸟经验不足,受到种鸟质量、温度湿度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初期小体型鹦鹉的存活率较低。这不仅带给朱姜蓓重击,也为她敲响警钟,事前要做更充足的准备。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她在接下来的培育过程中学会提前规避许多可预见的养育难题。比如,在攻击力较强的鸟类的笼舍之间进行视觉格挡,减少彼此的攻击意识;在巢箱中设置两个进出口,以便鸟打架的时候能够选择逃离;为求偶期公鸟剪羽,减弱公鸟的攻击力,使其在求偶的过程中不至于伤害到母鸟等等。

  如今的“千鹦鸟舍”配备专门的育雏室和育雏师,鹦鹉繁殖的存活率越来越高,那些曾经让朱姜蓓及其团队“抓狂”的繁育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开始的时候父母也不支持,怕我‘玩物丧志’,但我知道我不是在玩,我是很认真的在做事业。”

  朱姜蓓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缙云相关部门和都景区相关负责人在走访当地自然生态产业时,对朱姜蓓的“千鹦鸟舍”颇感兴趣。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将“千鹦鸟舍”纳入都景区规划。在这份规划中,“千鹦鸟舍”被定位为除景区自然观光之外,集鸟类欣赏、动物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景区新业态。这也是都景区自创5A以来首个超5000万业态投资项目。

  “人生本来就是接连不断遇到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过程,我不想错过我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创业路上的不同声音、审批立项的复杂程序、需要不断自学的鹦鹉专业知识还是新晋妈妈的育儿压力,都没有浇灭一个年轻人的逐梦热情,“反正我这一辈子都要是要跟动物打交道的。”朱姜蓓说道。

小学生正与蓝喉金刚鹦鹉亲密互动(央广网发 张泽沣 摄)

  是公益鸟舍,更是致富鸟舍

  鹦鹉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物种,生存能力较强。先秦中国地理专著《山海经》中曾记载:“鹦鹉:状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人类文明足迹的延伸,这些美丽的鸟儿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锐减,一些种类已经接近灭绝。这时候,人工饲养成为一种维持种群存在的重要方式,例如在野外已经完全灭绝的斯皮克斯金刚鹦鹉,就是通过动物保护者的自发交流,以人工繁育的形式保住了这个濒危物种。朱姜蓓认为,这也恰是“千鹦鸟舍”存在的价值。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在丽水缙云搭建“千鹦鸟舍”,朱姜蓓坦言,是缙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深深吸引了她。缙云县绿地覆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80%以上,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还多年被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据缙云林业局副局长朱晓亮介绍,缙云县始终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随着村民们逐渐向城镇集聚,村中的闲置农田退田还林,缙云县的绿地覆盖面积更加广阔,山上常能遇见野猪野兔。

  依托都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千鹦鸟舍”建成后将会为都景区增加一个动态活跃、高参与度的旅游亮点,带动缙云周边景点、丽水生态旅游和特色精品民宿一并发展。

  到那时候,“千鹦鸟舍”将不仅仅只是一个鹦鹉公园,一个具备野生动物救助功能的“公益鸟舍”,它更是一个带动当地景区经济效益扩大化的“致富鸟舍”。

两只金刚鹦鹉在休息(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带着这些特殊的使命,朱姜蓓的心里已经有了更深远的谋划:教学医院已经列入“千鹦鸟舍”的规划中,届时他们将邀请世界各地的异宠兽医专家到鸟舍进行兽医培训。此外,他们还考虑建设研学旅行基地,邀请全国高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摄影和珍禽爱好者齐聚都,实地感受都的“静”与鹦鹉主题公园的“动”,真切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90后中的一员,朱姜蓓积极投身自然保护事业,既为新时代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也在绿水青山的建设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希望‘千鹦鸟舍’建成之后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为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