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9月4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周双萍 邬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城市里,最具生活气息、最接地气的地方就是菜市场。菜市场是一面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镜子。

  对菜市场的变迁,菜场摊主冯远玲夫妇感触最深:“作为一个卖菜多年的小菜贩,我们亲身经历了菜市场从马路市场到大棚市场,再到智慧菜市场的变迁,有幸见证了城市品位的逐渐提升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马路市场的便利和实惠深受老百姓欢迎,不需要缴纳租金和管理费,但是菜市场的经营环境十分恶劣,每逢刮风下雨,菜市场便满地污泥,小商贩们占道经营,车辆也无法通过,遇到环境整治时,城管在背后追。

  后来政府建设了条件更好的菜市场,原来乱糟糟的露天集市变成了室内菜市场,虽然可以遮风挡雨,但是要交水电费、摊位费等,而且管理还是比较混乱,到处都是鱼腥味,每到盛夏酷暑时,就如同蒸桑拿一般,蔬菜也容易变质。

  居家过日子,家住萍乡市安源区凤凰街东门甘家巷2号的“资深”家庭主妇秦静最有发言权。

  秦静说:“从前的菜市场地面污水横流,时时要注意脚下怕滑倒,有的地方高跟鞋踩下去,费好大劲才能把鞋跟拔起来,有时还能看见老鼠窜来窜去,买个菜就跟打仗样,只想‘打飞脚’往外撤。”

  现在菜市场又升级了,变成了“智慧农贸市场”,高科技产品比比皆是。市民买菜不用带现金了,一只手机就能搞定一大家子的伙食,市场管理员拿着一台小型“pos机”就能管理临时摊位。市场开始变得井井有条,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东门智慧农贸市场一角(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智慧市场通道宽敞,光线明亮,防滑地砖洁净如新,功能分区一目了然,摊位统一规范有序,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设备,整个市场装修风格沿袭南正街古香古色的风貌,墙上画着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彩绘,在“烟火”气中透着几分文化气息。

  食品检测室内,检测员正专注地用食品安全检测设备检测抽检蔬菜,并将检测结果输入电子屏上公示。为全力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检测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后才上岗的,一旦发现有农药残留成分不达标的蔬菜,会立即通知摊主下架问题蔬菜,并向有关部门上报,以追踪菜的来源。

  检测员进行农药检测、数据录入(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市场负责人王熠介绍,“为了让市民放心买菜,东门农贸市场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所有食品的检测和交易数据都会实时显示在市场服务台上方的大屏幕上,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市场管理方会及时处理。”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食品溯源的关注,以及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推广,以解决传统农贸市场文明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溯源、规范经营等问题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广泛兴起,特别是以物联网、视频分析、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的智慧菜市场、实现菜市场运营全过程监管,做到可感知、可管控、可追溯,确保让人民群众买到放心菜。

  受疫情影响,菜市场也开始走线上运营模式。现在,你会发现,农贸市场里多了很多穿着蓝色衣服、黄色衣服的外卖骑手。菜市场外卖也是智慧农贸的一大显著特征,从手机上轻松点一点,蔬菜瓜果就给送到家,买菜进入了“智慧时代”。

  顾客在触摸查询扫码溯源(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智慧农贸市场经济效益明显,以消费大数据、互联网+赋能传统零售业,构建平台生态,参与各方共享流量和数据未来的价值,可以优化生产、配送渠道,降低货品折损率,还能增加净菜、送货、加工等增值服务和就业岗位。”市场负责人王熠说。

  对农贸市场进行智慧化升级,实实在改善居民群众购销商品环境的同时,推进了当地城镇建设,让当地居民群众享受到了农贸市场干净、整洁的购销商品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小小的菜市场,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市场形式变了,商品种类多了,消费模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而不变的依然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