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央广网发 被访者供图)

  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夏倩 王海鹏)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带来了四份精心准备的提案。两会期间,就提案涉及的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智慧医疗建设等话题,蔡秀军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今年的提案几乎都围绕着“创新”展开,在您看来,推动我国医疗产业和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蔡秀军:关于医疗产业和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它包括了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医疗质量高。没有高水平的医疗质量,就谈不上医疗产业和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医疗安全性高。没有医疗安全,高质量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把每一个可能会影响医疗安全的短板都弥补好,从而提高医疗安全。第三,医疗效率高。如果没有较高的效率,就应对不了那么多的病人。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医疗创新、智慧医疗的大力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来提高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医疗的安全性,为更广大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记者:作为数字经济第一省,浙江在智慧医疗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在您看来,浙江智慧医疗建设与发展有哪些优势与先进经验,还存在哪些不足?

  蔡秀军:浙江确实在数字经济方面走在前列,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在互联网+医疗以及医疗服务、医疗技术等方面,浙江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积累了先进经验。浙江省在人工智能的疾病诊断上也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有好多的企业和医疗机构正在合作,开展肺结节等疾病的人工智能诊断,目前这些工作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在一些信息的应用上,我觉得还有努力的空间。首先,现在很多医疗数据尚且不够规范,如果这些数据将来纳入到智慧医疗技术当中,很多数据就是无用的。其次,医疗机构之间互连互通的程度还不够高,这样就形成不了大数据。

  记者:您认为科技在医疗中会发挥多大作用,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代医生?

  蔡秀军:关于科技在医疗发展当中的作用,我觉得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技术发展,尤其是临床医学。对于这一点,我体会非常深刻。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电子、力学、光学以及其他的学科发展息息相关。我认为,将来在疾病影像学、病理学的诊断上,人工智能会替代医务人员部分工作。同时,在基层的疾病诊断上,人工智也将会取代部分医务人员的工作。

  记者:2020年,浙江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医疗文书和科研数据领域,为医疗文书“上链”。请问这一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在保护患者隐私和医疗数据安全方面,还有哪些措施?

  蔡秀军:2020年,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给医疗文书和科研数据“上链”,其目的有两个。其一,给科研数据“上链”,是为了使科研数据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更改数据,为科学诚信做好技术层面的保障。其二,给医疗文书“上链”,这是一个刀刃向内的做法。它既可以倒逼医务人员高质量地完成医疗文书,同时又可以保护医疗文书的初始性与完整性。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更改医疗文书,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信息与隐私,同时也从技术上保障与加强医患互信。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在全球激起了生物医药的研发热潮,在这一场“赛跑”中,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梯队,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生物制药已实现“弯道超车”?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若想长期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应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蔡秀军: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后期,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疫苗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功。虽然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确实是领跑于其他国家,但并非在所有的生物医药领域都做到了世界领先。

  和发达国家尤其美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将来如何做,我觉得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倾国家之力来攻坚克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早日实现“弯道超车”。此外,我认为不光需要研究机构之间紧密合作,部门跟部门之间、临床机构之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更加紧密,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认为,我们的生物制药产业走在世界前列还是很有希望的。

  记者:要想综合防控好新发、突发病毒疫情,扎紧“篱笆墙”,在您看来,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蔡秀军:新发、突发病毒疫情是无法预知的,什么时候来、有多大规模也是无法控制的,但传染病的预防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等。相对来说,秋冬季节病毒性传染病比较多,建议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戴口罩,公共场所则要做到勤消毒,这些是基本常识。

  而作为疾控中心以及我们医疗机构来说,对不明原因发烧等传染病病患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去发现这类病人,以避免大范围扩张。虽然我们有了应对非典以及新冠肺炎的一些经验,但是心理上还是不能放松。要充分结合非典、新冠肺炎等疾病的控制经验,在建筑物的设计、软件开发应用上做好预案,对将来新发传染病来临做好充足的准备。

  记者:“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加快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及高水平医联体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这一方面,邵逸夫医院做了哪些努力?

  蔡秀军: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我觉得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在缩小城乡差别上,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上,浙江省做了大量的工作。而邵逸夫医院与其他兄弟医院一样,响应了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和欠发达地区的医院进行了紧密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和全国36家医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合作,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他们医院,对当地医疗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充分利用邵逸夫医院的互联网优势,进行线上医疗资源下沉。我们专门打造了互联网医院“健康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千里之外的病人的临床资料上线,进行远程“微会诊”,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我们还通过管理输出,进行线上线下的管理、培训,把我们的管理经验、理念传送到当地医院,使当地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除了“输血”之外,我们还“造血”,不光把我们的医疗资源下沉,同时也把他们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请到邵逸夫医院进行实地培训,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作为一家位于数字经济第一省——浙江的医疗机构,我们愿意发挥自身及地区优势,把数字化医疗的浙江经验分享到全国。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这就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请问邵逸夫医院有哪些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措施?

  蔡秀军:在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上,我们医院尽可能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培养了一些既有医学背景又具有公共卫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很好地起到了哨兵、哨所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将这两方面的工作人员在疾控中心和临床科室之间进行工作交流,使他们了解疾控工作又增长临床知识,互助互补,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