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新起点,新纲领,新目标,新希望。

未来五年的美好画卷,有你也有我。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

新的五年,一起奋斗,每个人都了不起!

央广网推出系列报道《我的“十四五”》,书写每一个“我”的五年计划,描绘“我”的奋斗故事。

 

央广网郑州6月10日消息(记者王韶卿)一条渠,绵延千里北上,滋润人间心田;一些人,践行初心使命,守护南水北上。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甘甜可口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地流经1432公里,流进千家万户中。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总工程师李明新(记者 王韶卿 摄)

李明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河南分局的总工程师,长期坚守在工程一线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实际问题,输水渡槽结构缝止水、高填方沉降、逆止阀、渠道衬砌水下修复、土工袋修复滑坡等项目均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成果。他带领团队以创新为引领,牵头组织开展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修复、模袋混凝土修复、小型组合钢围堰和篷式钢围堰等项目的实施,全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一干就是14年。

初见李明新,温文尔雅,书卷气十足的脸上架着一副金丝框眼镜。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与大家一起挑灯夜战,逐步攻克了穿黄工程隧洞盾构管片改造、带压进仓维护盾构机、退水洞施工等难题,让南水北调顺利来到中线工程的“咽喉”,继而北上。他说:“这一路走来,专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想着南水北调人守护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初心和使命,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汛期检查郑州段工程运行管理(记者 王韶卿 摄)

研制高精度装备 保证工程安全平稳运行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通水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供水地位由原来的辅助水源变成了主力水源,沿线人民群众用水需求也有所变强,我们要实现全年不间断供水的状态。”李明新说,“为了保证安全供水,我们就要开展水下检测和水下修复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创新。”

为了确保工程安全,首先要发现工程的安全隐患位置,才能采取修复措施。目前,国内国际已经有的水下地下隐患探测技术对于南水北调这一高标准要求工程并不能完全适应。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积极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自行组织进行科研创新和突破,针对南水北调中干渠特色正在研制一批高精度装备,以便于及早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保证工程的安全平稳运行。

南水北调智能水下机器人探测设备是针对南水北调工程特点而研发的用于快速检查和发现工程水下缺陷的专用设备,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下检测设备。

“ 它可以在60m水下和中线工程不同流速下工作,一次性对较大范围内的水下工程进行探测,最大直线探测距离达4500m,具有GPS和惯导系统精准定位功能。”李明新告诉记者,“为了在水中稳定前进,在它的竖直和水平方向各有4个推进器,结合自身的零浮力设计,可以在水中各个方向自由航行和悬停,方便近距离观察缺陷情况。”

灵活的“腿脚”还得搭配明亮的“眼睛”。据李明新介绍,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水下缺陷,智能水下机器人还配备了三维扫描声呐、高清摄像头和水下照明灯等探测部件。声呐可以对周边范围内的水下工程进行“超视距”扫描,快速发现异常,机器人抵近观察,利用机身四周配备的最多12个达到0.2mm级的高清摄像头进行录像,并传输到岸上监测显示器上,让操作人员能够实时记录下缺陷的形态、位置和范围,便于后期进行“精准”维护。

有了“腿脚”和“眼睛”,当然少不了灵活的“手”。水下机器人的“手”是一只灵巧的机械臂,具有5个活动维度,可以方便地抓取水下物体,在水下开展取样和局部清理等工作。

“作为水下缺陷探测的得力助手,自2020年至今,智能水下机器人探测设备已完成对南水北调中线全线30余个现地管理处水下重点部位的探测,探测渠道长度超40km,获取了大量水下工程运行状况资料,实现了在连续不间断输水条件下对工程的‘体检’。”李明新说。

汛期检查郑州段工程运行管理(记者 王韶卿 摄)

创新科研设计模式 探索“自主研究”

南水北调全长1432公里,具有线路长、覆盖范围大、分布广的特点,且渠道经过膨胀土地段,边坡稳定性问题非常突出,这些渠段是中线工程运行高风险渠段,也是运行监管重点监控对象。

“现在每天有几百人扛着仪器行走在长渠上,他们不惧严寒酷暑,只为守护清渠安全,但这种方法存在人员投入大,观测周期长,连续性不足、细节性缺乏和接触式不便等缺点。”

为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渠道坡面变形监测的经济性、精确性和高效性,河南分局尝试研发基于无人机的高精度渠坡变形巡测项目。该项目可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且成本低、精度高、稳定性好,适合在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中推广应用。

“‘十四五’期间,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完善水下检测和水下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另外一方面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发展情况,实现加大流量由短时间运行变为长期运行,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开展工作,使总干渠水流更加平稳。”

为研究不同直径及布置方式桥墩对水流态的影响,摸清水流态变化规律,提出优化措施,改善桥墩布局水流态,降低桥梁墩柱雍高,减小水头损失,河南分局在中线建管局的领导下,开展桥梁墩柱流态优化试验项目。

施工工作组创新科研设计模式,探索“自主研究,独立设计”和“辅助设计,联合研究”相结合的科研设计新模式,认真开展水情分析、材料调研、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研究、关键参数制定、方案比选、效果评价等工作;深入设备制造、安装一线,驻厂监造,现场驻点,及时发现并解决技术问题;通过方案审查、论证,出厂验收、进场验收、现场监管、跟踪监督等方式,加强项目全过程管控,确保了项目质量、进度和实施效果。

让更多的群众用上更优质的水

“我是学水利的,能有机会参与到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我非常荣幸。尤其是南水北调通水以来,我们能够看到沿线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我十分自豪。”李明新说,“未来,我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让更多的群众用上更优质的水,也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者,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以创新为引领,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安全平稳运行,保障沿线人民群众幸福生活需要。”

据了解,截至4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安全运行2302天,累计供水352亿m3,惠及沿线24座大中城市、130多个市县,直接受益人口超7900万人,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