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时评:永远做“农民的儿子”

2017-04-12 17:30:00来源:央广网

  近日,几位农家出身的领导干部相继锒铛入狱,知情者无不为之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忘记了过去艰难的青春岁月,忘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忘记了养育自己的“根”,追求贪婪、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挥金如土,触碰了法律与道德“底线”,站在了农民的“对立面”,最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连“回老家当农民”的机会也被剥夺了。

  这些踩着田埂长大的“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吃过不少苦,经受过农家生活的艰难砺炼,凭着自身发愤努力,拼力一“跃”,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公务员,晋升为机关领导干部,家乡老百姓以他们为荣。但他们一旦跳出“龙门”有了权力之后,就忘记了当农民那段珍贵的历史,丢掉了农家许多传统美德,丧失了农民淳朴善良本色,整日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有的认为身份变了,地位高了,有条件了,吃点、收点、拿点、沾点也不妨;有的喜欢抖威风,图政绩,讲排场,充体面,狐假虎威,盛气凌人;有的认为位置坐定,懒于律己,私欲膨胀,恣意妄为,终至状态失控,党性渐渐迷失,曾经光宗耀祖的“农民的儿子”变成了人人痛恨的“腐败分子”,悔之晚矣。

  永远做“农民的儿子”就是要始终保持农民善良朴实正直勤劳的本性,不忘根本,心怀大地,永葆赤子情怀。扎扎实实为官,老老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到了中南海,不但保持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习惯,而且经常提醒自己脚踏实地,言行一致。新中国成立后,不少领导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以“农民的儿子”名义,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面对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甘愿做“农民的儿子”,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原云南保山地区书记杨善洲退休之后,主动放弃进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当“农民的儿子”,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价值3万元,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用永远做一个“农民的儿子”来坚定志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永远做“农民的儿子”就是要扎根基层,坚守“草根”本色,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到群众中,拜农民为师,接受农民的“再教育”,吃在基层,住在农民家,做到添筷碗不添乱,增人增床不增负。着力强化“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意识,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体验当农民的艰辛,从家长里短中掌握农民跳动的脉搏,从社情民意中了解农民真实的诉求。“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离你有多亲;你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装在心里。”问计于民影响不了身份,“为民跑腿”损害不了形象,使灵魂在与群众的交往中得到“修炼”与“净化”,使“贪欲”在了解群众的疾苦中画上“休止符”。并在与群众的交往中经常扪心自问,及时修剪欲望的枝杈。一问我是谁?二问我从哪里来?三问我要到哪里去?四问我为党和人民做了些什么?只有这样发问和反思,才能修正错误,行稳致远。

  永远做“农民的儿子”就是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一尘不染,牢记“血汗钱,万万年”等千年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古往今来,那些匡扶正义、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廉吏清官流芳百世,受人称颂。杨震暮夜却金,不受私谒;司马光训俭示子,不喜华靡;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严,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明朝嘉靖年间无极县知县郭允礼镌刻于石头上的一则座佑铭,被称为“官箴石”。这些封建官吏清清白白,一身正气,高山仰止。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牢记入党誓词,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以百姓之心为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要的钱坚决不要。“良田千顷,日食一升;广厦万间,夜眠八尺”,只有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耐得住寂寞,坚守“从政底线”和“道德底线”,才能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保持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公生明,廉生威”,一个欲壑无穷的贪官,其下属必然民不尊官不畏。只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才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邓文辉 成新平)

编辑: 张颖
关键词: 农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