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论:别让孩子成为不停被抽打旋转的陀螺

2017-11-15 13:21:00来源:央广网

  就在前天,厦门两名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相继“走失”,在网络上掀起扩散转发热潮,引发各方总动员、全城大寻人,所幸都在当天深夜被找回。而据媒体报道,所谓“走失”其实是离家出走,原因不出所料都与学习有关:一个是“因担心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责怪”,另一个是“因学习问题被家长责骂,生闷气不想回家”。

  在为警方、民间救援队、市民和网友齐心协力参与寻人感动、点赞的同时,这两起离家出走事件暴露出的孩子成长教育问题,同样值得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深思。

  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做了父母,孩子上了学,许多人才发现,为学生“减负”喊了多年,孩子们的书包仍然重得出奇、远超当年;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作业却经常要晚上10点以后才能写完;才三年级就至少每周写不少于300字的作文,还要生动形象有文采,可每天根本没什么阅读时间,更别提和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了……

  不少老师对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也是牢骚满腹:孩子不仅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不得,对个别“调皮鬼”只能无可奈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一点都不配合老师工作;有的家长自以为专业,对老师教学方式提出各种质疑,让老师无所适从……

  同样就在这两天,一条“爸爸陪娃写作业,感受这排山倒海的愤怒吧!”的短视频爆红网络,引发许多家长共鸣:这简直是自己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翻版,甚至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新鲜出炉的“宁波鄞州出台作业管理新规: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晚上超10点可不做完作业”也让人感慨万千:这充分反映出超过晚上10点还在写作业、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现象是多么普遍和严重,以至于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用红头文件的形式来纠正、规范!而一则《2岁半男孩狂掉头发,原来是报了5个培优班,压力太大》的新闻同时“刷爆”网络,更是令人不忍卒读!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有多少孩子从小就成了不停被抽打着旋转的陀螺:胎教、早教、幼小衔接阶段的各种“拔苗助长”的培训项目已让人眼花缭乱,英语、奥数、音乐、美术等“十八般兵器”又在小学阶段被家长们争先恐后勾选,好不容易熬到中学,“一锤定音”的应试教育压力又扑面而来,学生不仅平时要起早贪黑“生吞活剥”各种书本知识、完成大量作业,好不容易等到节假日,又被送去各种速成提高培训班,以至于有的孩子哀叹“周末、放假比平时还累”……

  类似现象难免引发担忧,在这所有的以“都是为你好”为理由的家校“合谋”似的精心安排下,孩子内心深处真实的需求和渴望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终会被日复一日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淹没,沦为只会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学习机器”。

  尤其当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孩子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或许真的需要全社会一起大讨论、再思考。当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大师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战胜人工智能“阿法狗”的时候,有一种观点正在被人们接受:凡是机器或者人工智能能够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值得花时间去训练的能力。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谈到基础教育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人类已经进入工业4.0即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必将取代普通劳动者。不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将来肯定会有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未来具有存在意义的工作,只有两种:创造性劳动、个性化服务。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和教育理念都出了问题,应该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人”,成为真实、善良、健康、快乐、有一技之长的人。

  知易行难。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家长和老师终身学习、不断补课、科学施教。传统教育思维、体制、模式的惯性如何打破,素质教育如何不断优化升级、落地生根,亟待社会各界同频共振出主意、谋共识、齐推动。(央广评论员陈庚)

编辑: 郑睿

【大家谈】别让孩子成为不停被抽打旋转的陀螺

就在前天,厦门两名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相继“走失”,在网络上掀起扩散转发热潮,引发各方总动员、全城大寻人,所幸都在当天深夜被找回。而据媒体报道,所谓“走失”其实是离家出走,原因不出所料都与学习有关:一个是“因担心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责怪”,另一个是“因学习问题被家长责骂,生闷气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