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这看似一个简单的调整,增加的不仅是城市烟火气,还有利于复工复产,更重要的是让文明城市的城市测评更接“地气儿”,充分体现“文明”的分量,更合乎民心民意。

  不知从何时起,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居然成为了城市文明创建中的“钉子”,人人喊“拔”。一些原本非常方便老百姓生活,并不影响市容市貌的占道经营被“一刀切”;市民群众拍手叫好的“门口”马路市场也遭到取缔,即便是压力重重下的重建,也早已远离老百姓的心,变了味;流动摊贩做起生意来,只能东躲西藏,随时提防突如其来的城管……这样的“文明”,非但遭到了老百姓的质疑和非议,也严重偏离了老百姓的正常需求。不仅如此,城市管理部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执法形象也大打折扣,甚至被讥讽为“驴粪蛋子表面光”的典型形式主义。

  在新冠肺炎防控进入常态化状态期间,陕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这些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让复工复产提速,同样也为商铺、商贩和勇于自救开了“绿灯”,暖民心、合民意,深受称赞。

  当然了,文明城市测评策略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城市管理水平的降低。它不仅考量着一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水平,尤其在摊贩集中规范经营,卫生健康管理等方面,还需要下大功夫,使之更加契合文明服务百姓生活。同样,城市管理、市场监督也要紧紧围绕文明城市建设的中心谋篇布局、对症下药,才能不断提升一个城市市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形象。

  人气,需要聚集,更离不开有效地引导和机制创新。中央文明办此举势必将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中起到一石击水的作用,在贴近民意民心的潜移默化中,让文明之光在城市中闪光、升腾。(央广评论员 郭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