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辛勤努力与付出。在一些地方,尽管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人均收入等方面达到了脱贫目标 ,但他们对健康文化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样充满着渴望、期盼。央广网近日刊出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黄土地上“文化庄稼”正繁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脱贫奔小康,农民更需要健康的文化生活与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要求相适应。

  在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活跃的一支80多人的农民合唱团,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但是他们却已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白天劳动,晚上排练。这些农民绝大部分都是生态移民,从西海固搬迁过来后,生活逐渐走向富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正如农民合唱团的一位女成员所说,参加合唱团后,自己精气神都好了很多,在家里也喜欢跟老公、孩子交流了,对孩子的影响也特别大,对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了信心。同样,固原市原州区庙湾村的一个名叫梁云文化大院内时常飘荡着欢歌笑语。文化大院创办人梁云和朱彩霞夫妇经常组织群众编排演出皮影、传统秦腔、快板舞蹈、小品小戏等节目,还举办刺绣、剪纸等培训班,丰富、活跃、带动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到周末,这里总是热闹非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着农民群众思想,正在改变着他们的传统观念。人们不难发现,脱贫奔小康的农民更需要在健康的文化生活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精神家园”,这既是他们对物质生活进入新阶段的一种自我肯定,同时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目标更新、更高的追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的提升。

  由此,顺势而为,构建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它必须与当下脱贫致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两翼齐飞,才能提高、丰富脱贫致富农民迫切的健康文化生活,耳濡目染中让蕴含在他们心里的精气神与现代精神文明生活“接地气儿”并“同频共振”。(央广评论员 郭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