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我的扶贫故事】把心交给群众 我成咸宜村"自己人"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回访贫困户

  从“局外人”到“局内人”

  为拉近距离,尽快融入到群众中去,上任伊始,我便走村串户,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调研。从2015年8月10日到8月31日,22天的时间里,我走访了全村全部建卡贫困户(55户199人),对村里A、B、C三类建卡贫困户进行再识别、再摸底,确保精准。由于到咸宜村任第一书记的时间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不论是村干还是普通百姓,都抢在清晨和黄昏忙农活,所以,我也跟着他们的生活节奏,清早就到地里或坡上帮助农户干活,边帮助农户劳动边向他们了解情况,休息时间便同村民围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交流,谈想法、提意见、说要求,气氛一天比一天轻松,涉及的内容一天比一天广泛。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是:医疗、道路出行和产业发展问题,这些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通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调研,我不但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的关系,而且基本摸清了群众的想法、要求、期盼和工作的重点、难点。有了第一手资料,我与村“两委”前后召集开了5次村民代表会、5次党员代表会,5次建卡贫困户会、8次院坝会,宣传扶贫政策,并与村干、党员和乡亲们一起理思路、商对策、谋规划,制定和完善了具体的帮扶措施。帮扶措施草稿完成后,我和村干反复征求队干、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给全体村民提交了一份满意的脱贫帮扶措施。规划涵盖了交通建设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住房改造项目、村容村貌建设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文化建设项目、社会保障项目、阵地建设项目。

  从“城里人”到“咸宜人”

  “我虽然生活在县城,但我的父母、祖辈都是农村出身,我现在就是咱咸宜村的人。”这是我与乡亲们聊天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几个月的相处,老百姓已经把我看成了“我们咸宜村的人”。我不仅把自己当成了“农村人”“咸宜村的人”,还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让老百姓感觉到我确实是“我们咸宜村的人”。

  一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建立了咸宜村电商服务站,并召集有意向从事电商行业的乡亲,为他们讲解电商知识,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大胆创业,并广泛宣传当前精准扶贫政策,乡亲们现在有困难就找到我,他们觉得我是“值得信赖的人”。二是帮助咸宜村率先在咸宜镇开设了第一家爱心超市,并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先期共筹集了5000余元的生活日用品和500多件新旧衣物,为“爱心超市”的启动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爱心超市从8月25日成立以来,已经为贫困群众免费发放各类衣物271件,洗衣粉、肥皂、牙膏、牙刷共190套,让乡亲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觉得我是“有爱心的人”。三是依靠后盾单位——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援助,复修完工1社垮塌道路并启动2社、3社路面硬化工程,并在工程施工中安排建卡贫困户进行务工,增加收入,使乡亲们觉得我是“重视老百姓生活的人”。四是广泛听取意见,与他们一起商量产业发展,通过考察并获村民一致赞成,由帮扶单位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支持先期购苗种植50亩油桃园,下半年即将启动二期经果园建设,使乡亲们觉得我是“办实事的人”。五是完成了咸宜村所有建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每位交易中心职工、驻村队员、村社干部至少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制订了一对一帮扶措施,并结合村实际情况,将城口山地鸡、生猪、魔芋、经济果树作为咸宜村主要发展产业,并因户施策采取政府补助等方式,引导贫困户选择1-2个主导产业发展。前期通过土地流转引入苗木培育公司,使村民增加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收入,使他们觉得我是“扶真贫、真扶贫的人”。开党员会议时,村里的老党员冯福安感慨地说:“袁书记到村时间不长,对村里有些事情的了解程度比我还清楚,越来越像村里的人了。”这让他们觉得我是“有归属感的人”。

  “袁书记,下村吗?进来坐下喝口茶再走!”“袁书记,才煮的包谷,尝一下,很新鲜”……每每听到乡亲们亲切地邀请,我心里总觉得热乎乎的!咸宜村的日子让我真正感受到村民朴实、善良和感恩的心,都来自于第一书记的贴心、爱心和真心。第一书记只有把心交给群众,群众才能把我当“我们村的人”。

  

来源:新华网  编辑:龙明洁作者:  日期: 2016-06-18 13:05:00
2
标签:贫困户;扶贫政策;村干;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