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治国理政新实践·上海篇】“民间河长”守护苏州河

2017-06-06 22:10:00来源:新民晚报

  姚丽萍

  7年,从20人到180人,从社区居民到辖区单位,苏州河畔,外滩街道山北社区“爱我家园”苏州河护河队,做出了志愿服务的品牌。

  今天,世界环境日,看看早已不再黑臭,甚至清澈可见游鱼的苏州河,“民间河长”们要说说护河新思路。

  山北社区,毗邻苏州河。志愿者竺永莉在苏州河边住了20年,眼看着苏州河一点点告别黑臭,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努力康复。到了2010年,做了180天世博志愿者的竺永莉和伙伴们意犹未尽,决定继续做下去,“爱我家园”苏州河护河队应运而生。7年里,护河队日长夜大,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从最初的20位居民志愿者发展到15家社区单位共180名志愿者共同参与,一起来做守护母亲河的“民间河长”。

  7年做下来,成效怎么样?起码,竺永莉和她的同伴们看到了两个变化。

  曾经,苏州河边常有“万国旗”飘扬——沿岸居民晒衣晾被,晾晒是必须的,但若可以找到合适的地方,为啥一定要晒到河边呢?这里可是公共场所交通区域呀。

  发现了问题,志愿者一次次告知居委会,居委会一次次向居民们广而告之;如今,河边没了“万国旗”。

  曾经,苏州河上,桥多桥洞多,流浪乞讨人员也多。能不能为那些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合适的去处?志愿者告知居委会,居委会告知城管,城管找到流浪乞讨人员,将他们安置到救助站。如今,桥洞再也不必做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窝棚”。

  7年,护河的日子一天天走下来,“民间河长”们帮助苏州河化解了一些“老问题”,可也遇见了“新情况”。

  最近三四年里,苏州河畔,捕鱼的人多起来了;夏季里,游泳的人,也多起来了。苏州河告别黑臭,水质渐佳,却来了新烦恼。

  鱼,从哪里来?捕鱼的,是谁?“民间河长”们做了一番调查,发现,鱼,大多被是放生的,一些人将各处买来的鱼放进苏州河,以为做了好事,不料竟然“惹麻烦”。上游放生,下游渔网等候。一些外来人员将捕捉到的鱼类一网网送到小餐饮店,竟也成了“产业链”。

  “民间河长”们担心,一来,苏州河的水质虽在好转,但放生鱼类未必达到食品安全要求,捕捉贩卖,显然不利于食品安全。二来,苏州河水质即便持续好转,但众人天天在河上捕捞,难免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是否应有职能部门监管防范?

  “民间河长”们将这些疑问告知居委会,居委会告知苏州河水上管理部门,得到的答复是,水上捕鱼应由渔政部门管理;在申城,捕鱼涉及的河道都在郊区,中心城区的河道上,从无渔政部门的“用武之地”。

  这个说法,似乎有道理,就好像,曾经,工商部门只管有证有照的餐饮店,无证无照的,不管。只不过,如今这个“老黄历”翻过了,凡涉及食品安全、经营秩序,有证没证一起管,办法就是,分门别类。

  这样的监管思路,可否用于苏州河上的“渔业捕捞”?保护母亲河,职能部门是不是也该用用新思路。目前,“民间河长”能做的,就是劝阻,每天巡河人手一块宣传牌,上书:请给鱼儿一片自由空间,请勿捕鱼!

  至于,苏州河可否游泳,“民间河长”们大声呼吁,暑假就要来了,看好自家的孩子,千万别让孩子们下河游泳,要游就去游泳馆。可要是万一有人就是要下河,一不小心还出了事,怎么办?

  应急的办法是,“民间河长”中的所有在职人员,年轻力壮,加紧学习落水急救。教练也是一位“民间河长”,来自黄浦体育馆,曾是全国大赛游泳冠军,这位前冠军加入护河队,第一反应就是,“民间河长”技能培训,怎么能少了救生?于是,前冠军提出急救培训计划,自告奋勇兼任教练。

  急救,只是“民间河长”应对新情况的一种措施;更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才会持续提升护河效率。

  今年,山北社区向外滩街道申报了“爱我家园”苏州河护河队自治项目,其中一项内容是,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向辖区所有单位征集“护河志愿服务ABC”,群策群力,制作志愿者上岗须知,提升“民间河长”的志愿服务技能。

  7年,从20人到180人,“民间河长”的群体不断扩容,志愿服务日益升级。是什么让“民间河长”们乐此不疲?山北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婵珏说,守护“母亲河”,很有成就感;更何况,今年申城中小河道治理有了“河长制”,河道治理更科学更规范,“民间河长”们遇到的新情况,势必也将得到积极回应。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 苏州河,民间河长,新情况,新实践,治国

【治国理政新实践·上海篇】“民间河长”守护苏州河

今天,世界环境日,看看早已不再黑臭,甚至清澈可见游鱼的苏州河,“民间河长”们要说说护河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