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摄心魂 惊天地 民乐“周家班”震撼北大

2017-06-12 11:1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记者张瑜瑜)6月10日,来自安徽灵璧菠林村、传承数百年的民间乐班“周家班”受邀首次走进北京大学,在北大百年纪念大讲堂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一首首极富力量的民间曲调,时而激昂,时而空远,时而俏皮,让观众的心也为之跳跃,仿佛置身于乡野田间、历史轮回中。

  

  这是迎生送死的音乐,婚丧嫁娶、节庆典礼、庙会祭祀,在乡间传奏千年,从未间断。千百年来,这本就是乡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以歌诉真情、敬祖先、通天地,自发形成了这几近仪式化、制度化的乡土音乐。

  而“周家班”,则是在这乡野史诗的传唱中,自发形成、壮大,进而成为标志性代表的一个音乐传承家族。这是一个神奇的家族——男女老少以乐为生,可以好久不见,可以打骂吵闹,但只要聚在一起,无谱无乐随意起调,便可默契地奏起那撕扯魂魄的乐章。

  自明朝洪武年间形成以来,“周家班”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明确记载七代。目前,周姓直系有男女老幼乐手百余众,外姓徒众千余人,遍及皖苏鲁豫各省。2014年,以“周家班”为核心的灵璧菠林喇叭,成功入选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5代班主周本鸣

  当晚,台上聚集的“周家班”爷孙三代九人,最长者68岁,最幼者仅17岁。在第五代班主周本鸣的带领下,他们为现场观众演奏了《梵字调·万年红》《庆贺令》《小开门》《雁落沙滩》《大悲调》《双管对棚》等经典曲目。

  他们围在一张八仙桌周围,桌上摆满了不同型号的唢呐、笙、鼓、大海笛、铜喇叭、把攥子等乐器。无谱无乐随意起调,众人便默契地拿起各自的乐器,随心而奏。班主周本鸣介绍,这是一种源于自然的演奏,其民族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应时应景,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能通过音乐去表达内心的感受。父辈教的是心法、基础,而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却各不相同,因此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表达,甚至每个人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不同的。

  68岁的周本祥是当晚演奏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从7、8岁学起,几十年的功底造就了他一身的演奏绝技。乐器在他手上仿佛生了羽翼,可变幻出千种姿态,他能用唢呐,扣上碗,再用极复杂的震颤运气,吹出黄梅戏、京剧的唱段,小生、旦角声韵极似,令在场观众掌声迭起,拍手叫好。

  

  在民间,打擂斗歌是习以为常的生活之一,经常会有一时兴起就“尬歌”的情形,这在行话里叫“对棚”。班主周本鸣介绍,“周家班”正是在一次次“对棚”取胜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甚至有“请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的说法,为了将就周家班的档期,嫁娶双方宁可改日子结婚。

  民间艺人们为了打擂成功,会使尽浑身解数各种炫技,甚至七天七夜不重样。为保住家族荣誉,每个艺人都练就了十八般武艺,除了演奏技艺外,魔术、杂技也都信手拈来,精彩程度可想而知。当晚,“周家班”给现场观众演出了“对棚”PK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现场演奏的高潮,观众直呼大开眼界。

  

第7代传人周啸峰

  如今,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困境,像68岁的周本祥表演的那些绝技,在年轻一代中已失传了。当晚,演奏者中的最小一位是“周家班”的第七代传人周啸峰,他也坦言,刚开始并未深谙这门艺术的魅力,只是从小耳濡目染从父辈习得这技艺。2015年“周家班”受邀在中国音乐学院演出,被国际音乐家瞿小松老师惊叹为“是最具中国元气的声音。”也正是在那次演出后,周啸峰才意识到这门艺术的深厚底蕴,感受到原来还有那么多年轻人喜爱这门艺术,这也极大地鼓舞了他,要更加坚定地把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张欣是此次“周家班”北大演奏会的促成者,她回忆起2015年在中国音乐学院第一次听到“周家班”演出时,仍然很激动。“当奏乐响起,我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股无以名状的力量,就像是突然从音乐中找到了自己和宇宙、和祖先的一种连接。”她说,当时她是泪流满面地听完整场演出的,之后几个月仍余音绕梁难以忘怀,这般音乐的神奇力量甚至连她自己也感到震惊。也正是因缘于那次的震惊,才有了她和“周家班”之后的缘分,才有了这次邀请“周家班”到北大的演出。

  在北大演出当晚,有许多第一次听到“周家班”演奏的观众,也如当年的张欣般震撼。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围聚到台上,近距离地观赏着这些古老而神奇的乐器,与“周家班”的匠人们合影、交流。观众的热情也是对精研艺术的民间匠人们最大的鼓舞,班主周本鸣也很激动,他说希望通过“周家班”的演奏,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民间传统音乐之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也会一直演奏下去。

编辑: 李江雪
关键词:

摄心魂 惊天地 民乐“周家班”震撼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