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评论:外资企业应该适应中国新的发展理念

2018-01-18 11:33:00来源:央广网

  近来,坊间不断有一种声音在说:“外资企业正在加快撤离中国。”

  听起来不免令人有些担忧,难道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在弱化吗?中国的营商环境在恶化吗?外资是不是真的争相逃离中国,看看数据就知道了。中国商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52家,同比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实现平稳增长。而在2017年6月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其一份年度报告里,也把中国列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外资最青睐的直接投资国。

  不容否认,一部分外企确实在撤离中国,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人力成本在逐步提高,赚钱比前些年难了点。这是客观事实,不光外企面临这样的现实,中国的企业也是如此。人力成本提高,不能单纯解读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还要看到中国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无不如此。十年之前,外企在中国都属于香饽饽。凭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熟稔的国际规则,加上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外企在中国赚钱着实不难。但是,随着在中国市场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挤进来,谁都想多分一杯羹,实力不济者自然赚不到钱。

  另一个导致部分外企撤离的原因,则是因为中国本土企业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企私企,都在不断发展壮大,可与外企同场竞技、一决高下甚至超越外企。因此,外企要想在中国赚钱,着实没有初入中国时那么轻松。在部分撤离的外资企业中,有的是因为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致使其不得不寻觅成本较低的国家;有的是因为被中国企业挤压生存空间,成长空间有限;还有的是因为属于低端产业,存在污染排放不符合中国环保要求的问题。可以说,这部分撤离的外企,属于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在部分外企撤离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外企进入,或者说原本取得优势的外企正在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投入到产业链上游的力度。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正向相关性。理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政策的转向,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由过去以高增长、高污染、高耗能的模式,向高质量、高技术、低耗能的方向转变。如果能够看到中国发展理念转变的大势,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跨国公司把高端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设在中国。

  有人说,中国的营商环境不如此前,甚至有人抱怨,外企在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优待。这种说法一方面显得武断,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人思想观念转变的有点慢。近五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比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等,持续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简化各项行政审批程序。这一系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便捷、高效、健康的营商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推动全面开放的格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引进来,走出去。中国的开放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部延伸到中西部,从工业拓展到农业、服务业,从基础制造到高新技术,无不对外资开放。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报告中明确,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应该说,中国对外资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政策,是完全有利于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诚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些地方为了吸引外资,开出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土地使用、税收、环保标准等,能优惠尽量优惠,能宽松尽量宽松。这可能给了一些外企以错觉,认为外资在中国必然受格外优待。这种错觉应该是暂时的,应该及时转变,特别是应该遵从合作共赢的原则,而不应该追求短期的利益。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开放、包容,对于所有愿意到中国投资兴业的企业,中国在坚持合作共赢的大原则下,一定是敞开怀抱的。而有志于在中国谋求发展的企业,也应该尊重和适应中国新的发展理念,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将更先进的技术、优质的资源、创新的机制配置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广阔市场,谋求更为健康、长远的发展。(夏恩博)

  

编辑: 孙丁玲

评论:外资企业应该适应中国新的发展理念

听起来不免令人有些担忧,难道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在弱化吗?中国的营商环境在恶化吗?外资是不是真的争相逃离中国,看看数据就知道了。中国商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52家,同比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实现平稳增长。而在2017年6月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其一份年度报告里,也把中国列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外资最青睐的直接投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