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时间快了 紧了 不够用了

2018-06-14 07:37:0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们怎样分配时间?时间又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启动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这是2008年首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之后的第二次以时间为主题的“国家调查”。专家指出,时间分配和利用方式的变化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男女平等、儿童照料、交通运输、闲暇娱乐、养老保障、医疗健康、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脉络。时隔10年,开展全国性的时间利用调查,有助于绘制一幅“时代地图”,让人们更加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经济社会生活“把脉”。

  节奏更快了

  ——新技术提高了时间使用效率,但工作生活似乎更忙碌

  时间最宝贵,时间又总在无声流逝。很多人常常会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前几天我在潮汕参加团建,6月12日去上海参加亚洲消费电子展,之后一周还要到北京参加消费电子博览会。”在深圳顺丰速运担任市场推广专员的唐世全这几周出差不断。唐世全表示,除了出差,学习充电也在自己的时间分配中占据相当比例。下班后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阅读品牌战略规划等专业书籍。唐世全说:“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了,品牌推广又是知识密集度较高的工作,稍一放松就会和市场脱节。”

  新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服务等新兴技术,为远程办公管理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改变了用人单位的工作模式,很多人表示“八小时工作制”已经很难做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也为居民的碎片化时间利用提供了更多选择,网上购物、网络游戏和在线视频直播等让碎片时间成功“上网”,给企业提供大量商机,也更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PPT请不要太长,主要讲重点,请今日内提交初稿,周一前完成。”一个周日的中午,厦门某城商行的办公室文员高昱在家中收到一条微信,他赶紧打开电脑,利用休息时间完成领导通过微信远程安排的工作。在他看来,移动互联网提高了时间使用的效率,但工作并没有因此而轻松。

  早晨8时10分出家门,8时28分登上从苏州到上海的“复兴号”列车,8时58分抵达上海站换地铁,9时35分进入办公室开始工作——苏州居民曹怡每天这样去上班。跨城通勤,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很多职场人的选择。高铁缩短了城市之间的往返时间,人们在工作地和居住地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空间,某些方面的幸福感提升了,也因此变得更忙碌。

  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技术日新月异,时间利用效率在提高,时间似乎多了;但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又似乎更紧了。

  流水账不简单

  ——时间利用是观察社会的有趣视角,很多国家以其测量国民福祉

  时间利用调查,采集哪些信息?

  “假使你有这样的时间流水账:早上6点起床,接续30分钟的个人卫生,然后20分钟的早餐,再坐一个小时的地铁,8点钟抵达办公室,在电脑前坐4个小时。然后,在晚上11点入睡。”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司长张仲梁说,时间利用调查就是采集这样的流水账,并推及至某个群体或全体居民。

  “这样的流水账有意思吗?比如说我们家,晚饭后两个人基本上都在刷手机,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常态吧。电梯里、地铁上,都是在看手机。”北京市居民贺源说。

  统计部门为何要投入财力、人力围绕时间利用做全国性调查?张仲梁解释,时间虽然并不与其他生产要素并列,但却是各种生产要素创造财富必备的条件。他以国家统计局上一次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为例,“当时的调查显示,在无酬劳动时间方面,中国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没有太大的差别,分别为3小时36分钟和3小时46分钟;而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则有相当的差别,分别为1小时36分钟和59分钟。与之对应,日本的数据为女性3小时38分钟,男性45分钟;美国的数据为女性3小时29分钟,男性2小时13分钟。这些差异的背后,就隐藏着三国文化传统以及家庭观念的差异。”

  据介绍,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时间利用调查很常见。1920年至1950年,美国、日本等国就开始组织不定期的时间利用调查。上世纪60年代后,德国、法国、韩国、印度、南非等80多个国家或地区,陆续建立并实施了时间利用调查制度,以此测量国民福祉。此次全国性调查,以自然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连续记录被调查者一天24小时的活动,获得居民在工作学习、家务劳动、医疗卫生、健身锻炼、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在张仲梁看来,通过一系列时间利用数据,可以在一个新的语境中测度社会发展是否平衡、是否充分。

  时间管理成为新命题

  ——从“时间就是金钱”到“时间都去哪儿了”,分配时间更精细了

  专家指出,按照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时间和金钱是平等的,时间属于稀缺商品。在互联网时代,时间则不止于此,还被赋予了动态加速的能量,成了不断加速的创新的一部分。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新时间模式取代了时间的线性模式。特别是随着跨区域经贸往来的规模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们的工作时间变得更加灵活,工作地点则更为流动,更多的时间被投入到差旅和学习充电之中。

  从“时间就是金钱”到“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正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时间管理”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王睿路说,自己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支付宝里的蚂蚁森林收能量,睡前会刷一刷淘宝、知乎或者看看小视频。如今,王睿路的很多衣服和零食都是在网上购买,他认为网购的性价比很高,还可以节约购物的时间成本。

  “新一代通信技术对高校教师的时间利用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对我们来说,工作包括两个部分:教学和科研。比如,我需要指导从本科到博士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了微信,我就不一定长时间在办公室,可以外出参加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而学生只需要发短信就能及时沟通,确定碰面时间,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效率。在科研方面,我和国外学者有许多学术交流,一些智能工具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包括全球的合作者之间的时间协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金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技术进步影响时间利用方式,反映了发展水平的提升。

  不少企业正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在“时间”上做文章,不断开拓新市场。外卖、网购、“钉钉”智能办公、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平台,一定程度上都是聚焦于现代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痛点”,让人们省出一部分时间、再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更有价值的方面。

  劳动时间的分配能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休闲娱乐时间能反映社会福利状况及幸福感。许多学者对国家统计局开展时间利用调查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建议未来形成制度。

编辑: 吴海波

全国居民时间利用调查:时间快了 紧了 不够用了

早晨8时10分出家门,8时28分登上从苏州到上海的“复兴号”列车,8时58分抵达上海站换地铁,9时35分进入办公室开始工作——苏州居民曹怡每天这样去上班。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技术日新月异,时间利用效率在提高,时间似乎多了;但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又似乎更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