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万万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一粒沙

2018-08-10 17:01: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先给你看几张照片,猜猜这是哪里?

  星空、水面、灯火……你可能想不到,这是位于库布其沙漠东缘的响沙湾景区。

  “库布其”,蒙语意为弓上的弦。库布其沙漠因处在黄河之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库布其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

  说起来,

  你印象中的沙漠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但响沙湾的打开方式却是这样↓

  这个沙漠里的5A级景区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不过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1984年,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旧称)旅游局将响沙湾开辟为旅游接待站。1991年,响沙湾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线景点。但响沙湾接待站由于机制不灵活,入不敷出,经营惨淡,是一个只有三间简陋蒙古包、资不抵债的国营接待站。

  1999年7月,政府开始对响沙湾旅游接待站进行重组转制,接待站被组建为内蒙古响沙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理顺了机制,再加上坚持“沙漠是唯一的资源”,主打“我是一粒沙”——让游客能够享受沙漠、融入自然的理念,响沙湾的发展实现了逆袭。

  其实,在整个库布其,从“恨沙恼沙”到“治沙用沙”的不止响沙湾一处。

  那些年,库布其的人们睡在“沙堆”里

  “前些年村周边全是明沙梁,土地也全部被沙化了,房前屋后都有沙圪梁,沙丘经常滚上房顶,晚上睡觉还得顶门,不顶门沙就从家里滚进来了,实在是太危险了。”

  上世纪90年代 快要被沙掩埋的房屋

  “风沙一起尘飞扬,四顾茫茫不见家。一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1988年,沙区人民的土坯房日复一日承受着流沙的冲刷和侵蚀

  杭锦旗道图嘎查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四十多年前,这里风沙漫天,寸草不生,农牧民们散居在沙漠中。道图嘎查老支书陈宁布说,从记事起,他就被沙子追着搬了无数次家。1980年,31岁的陈宁布眼看着亲手盖的房子被沙子压垮:“盖一个房子,只能住四五年。一搬家肯定穷三年。”

  1988年,当地经历了50次沙尘暴侵袭

  在库布其,肆虐的流沙一度掩埋了成千上百座村庄。“过去人斗不过沙,说起沙,眼睛一下就被堵住的感觉。”陈宁布和乡亲们开始尝试种树做沙障,与命运抗争。

  治沙人搭建沙障防沙

  如今,牧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坚持多年的生态修复让道图嘎查焕然一新,分散在沙漠中的牧民得到集中安置,从破旧的泥土房住进光明几净的新家。

  俯瞰道图嘎查牧民新村全貌

  2014年到2016年,当地又先后建设了道图嘎查什来移民新村和集中居民点,实施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通村公路、标准化棚圈、广场街巷硬化绿化等工程,还建了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便民超市,全面改善了道图嘎查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牧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新村共有36户牧民,其中有32户开起了牧家乐

  见证自己家园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园村村民张生。“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简直就是翻天覆地。家门口就是水泥路,一到晚上新安装的十几盏路灯把全村照得灯火通明。村里也有了小广场、活动室。在这么好的环境下生活,我真想多活几年”。

  当地村民在自家小院里摘蔬菜

  达拉特旗沿河农业区的防护林网

  那些年,库布其的人们都吃过草籽

  “黄沙漫天,放眼望去除了连绵起伏的沙丘,还是沙丘,周围的农牧民没处放牧,每家仅有的几亩耕地也不断被流沙挤压,如果再不种树,可能连家都没了。”

  上世纪80年代,黄沙漫天,倚坐在枯树干上的沙区牧民孤独的守望

  “风沙天气特别多,而且风沙特别大,春季种地十分困难,刚长出来苗苗就被风沙刮死压死了,往往要种两三茬才能成活,产量特别低,生活十分艰难。”

  上世纪80年代,随处可见的土房子和守家的老者

  生态环境恶劣,别说致富,连吃饭都是问题。

  当地35岁以上的村民几乎都有吃草籽面窝头的经历。为了生计,许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有的村十年走了三分之二的村民。

  面对日益进逼的沙漠,为了生存和发展,农牧民开始自发植树造林,随后“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建设工程一一推进。

  当地进行网格化治沙

  如今,库布其靠沙吃沙,沙里淘金

  几代人孜孜不倦,收到越来越显著的成效。

  沙漠里迎来了候鸟安家

  以杭锦旗为例,2000年杭锦旗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达到7.3%和30%。2015年,这两个数字已经分别提高到了18.5%和75%。

  杭锦草原,牛羊回来了

  生态修复,生计解决了,还得富起来。“靠沙吃沙,沙里淘金”, 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现在在当地深入人心。

  两年前,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腹地里建起了生态光伏电站,万亩太阳能板绵延伸展。更有意思的是,光伏板下种着甘草、苜蓿等沙生植物,还有上百只白鹅、灰鸭悠闲进食,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沙漠生态循环产业链。

  亿利集团库布其生态光伏电站站长田俊廷介绍说,光伏发电收益每年实现净利润1.7亿元,“板下经济则全部给了农牧民。”

  “板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光伏板下种植的耐寒耐旱甘草,也被称为“沙漠之花”。它能改良增肥沙地盐碱地,达到治沙效果。

  “沙漠之花”甘草

  亿利集团和农牧民签订合同,集团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沙漠土地和种植管护;甘草3年后长成,由亿利集团回购,加工成甘草片、甘草良咽、甘草新苷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甘草治沙改土扶贫”模式实现了一举四得:绿化了沙漠,壮大了甘草产业,修复了土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除了亿利集团,还有大小各色80多家治沙和沙产业开发企业在库布其奋战。30年来,百余项创新技术被研发出来。从无人机的飞播技术,到因地制宜的螺旋钻孔、气流法植树,大大提高了植树存活率。科技创新也成了引导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最大引擎。

    水气种植法了解一下↓↓,十几秒可种一棵沙柳

 

  那些年,库布其的人们出行只能骑骆驼

  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东西走向的库布其沙漠占了杭锦旗面积的40%,并硬生生阻断了杭锦旗沿河与梁外的交通。

  上世纪80年代,骆驼是农牧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1997年,时任杭锦旗交通局局长的白富华带领技术人员头顶烈日,赶着毛驴走进沙漠腹地,勘测线路。

  1997年6月16日,穿沙公路破土动工。为保证新修的公路不被流沙掩盖,当地组织了7万人次治沙大会战,扛树苗、铡柳条、平沙丘、打沙障……边修路边治沙。

  有人回忆说,当时沙地上搭起露天大食堂,20多人一口锅,铁锹当铲,沙坑作灶,沙子卷进锅里,半饭半沙,被笑称为“沙拌饭”。“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帐篷卧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穿沙公路修建工地

  如今,“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海”

  历时三年,13万人的汗水铸就了一条115公里的油路,自南向北,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

  穿沙公路鸟瞰

  白富华回忆说,修了穿沙公路,改变了沿线2万多贫困人口的命运。“人们思想才认识到,这个库布齐沙漠是可以治理的。”

  穿沙公路两侧绿意盎然

  如今,库布其沙漠已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形成了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等一大批知名沙漠生态旅游品牌。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了“希望之海”。

  “曾经,钱学森和第一代植树治沙人、全国劳模宝日勒岱对话时提出,“沙漠能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今天,库布其给出肯定的回答。

  2017年7月29日,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强调,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又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4年“世界地球日”,库布其沙漠企业工人、当地农牧民、青年志愿者奔赴植树现场

  库布其治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成功样本。

  狂野的热沙、坚韧的沙柳、漫天的繁星……从战沙斗沙到与沙漠和谐共生,从“治沙防沙”到“绿富同兴”,库布其的呼唤在这片土地回响。

  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

  监制:蔡小林

  策划:李伟

  审稿:武俊山

  记者:郑颖、解朝曦、宝音、金建军

  编辑:柴婧

  图片和资料来源: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央广网、新华社、人民网、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等。

编辑:吴海波

万万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一粒沙

星空、水面、灯火……你可能想不到,这是位于库布其沙漠东缘的响沙湾景区。这个沙漠里的5A级景区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不过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亿利集团库布其生态光伏电站站长田俊廷介绍说,光伏发电收益每年实现净利润1.7亿元,“板下经济则全部给了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