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听,这40年 | 中国式支付

2018-11-08 20:30: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之声

  

 

 

    你好,2008年,我是歌手尚雯婕。你肯定想象不到,十年之后的2018年,连在路边买个西瓜、停个车都可以刷手机支付了。好几次我付现金,对方还嫌收钱麻烦。

  ——尚雯婕(歌手)

  2018年1月,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的法国小伙录制了一段视频,向腾讯CEO马化腾隔空喊话。原来,这位法国小伙子早已习惯了在中国用手机搞定所有事情的生活节奏。可回到法国后却发现,没有了微信,自己已经不太适应掏钱包找现金的日子了。

 

 
 

  如今,在中国用手机支付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可是,即便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像在中国这样,人们依靠手机、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近乎零现金的日常生活。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遥遥领先世界。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材料显示,截至2017年10月,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超8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之首。”

  “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5.31亿人,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5.27亿人。”

  如果40年前你告诉人们,40年后,中国会在移动支付方面领先世界,在当时一定会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 “粮票时代”,整个金融体系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想想看,还记得你的第一张银行卡是什么时候办理的吗?北京市民姚先生回忆说:“2007年我第一次办了银行卡,好像是暑假打工,工资结算需要打到银行卡里……因为在外地上学,之后父母每个月也会把生活费打到银行卡上给我。当时办的时候,还是一张银行卡附带一个存折。”

  

  国内第一张银行卡 中银卡

  1978年12月,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神州大地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改革开放也为中国旅游业的开放奠定了基础,从此,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大幅增长。中国银行作为当时国家指定的唯一外汇兑换银行,负责为外国游客办理货币兑换业务。经过多年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实践积累,随着国内市场对信用卡的需求出现萌芽,中国银行也开始寻求由收单方向发卡方角色的转变。

  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盛琦介绍:“1986年10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可在全国范围使用的信用卡。可以说,中国银行信用卡是应改革开放孕育而生的,是应时代进步而快速发展的,它的成功是整个改革开放取得的诸多伟大成就中的一个缩影。”

  

  国内第一张信用卡 长城卡

  进入21世纪后,全国实现了银行卡联网通用,彻底改变了国内各发卡行互相屏蔽、各自为战的局面。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成立,这是银行卡业界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与投资部高级主管余海春说:“中国发行第一张银行卡,实现了0到1的突破,银联的成立,让中国的银行卡产业加速了1到n的发展进程。今天,中国的支付产业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所有移动支付的基础,都是银联成立之后,联网通用给银行卡快速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

  

  伴随着我国银行卡持卡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银行业务的持续加大,网上银行业务也孕育而生。中国电子支付体系初具雏形。

  1999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400万,国内电子商务网站纷纷涌现,易趣网、阿里巴巴等就是在那段时期兴起的。

  跨过2000年,国内的网上购物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电子商务取得了可观发展。

  

  电子商务时代来临,网上支付井喷

  2003年10月,支付宝走上历史舞台,通过资金三方托管,解决了中国互联网购物的信任问题,开启了人们网上支付方式的新篇章。蚂蚁金服公众沟通与品牌事业部陈彩银介绍:“目前支付宝境内加境外的活跃用户,据我们统计应该在8.7亿左右……在‘双十一’期间,支付宝每一秒全球的交易笔数在25万笔左右。这个数量,是远远超过visa等西方的这种金融体系的数量的。”

  2008年,改革开放后第30年,中国网上购物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元。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1.38万亿元,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网购市场。两年后,支付宝的年总支付金额达到38720亿元,日均支付量已超过百亿。来自杭州的魏女士就是网购大军中的一员:“我平常最爱网购零食,因为实在比去超市买省事多了,也不用排队。”

  

  对于90后、00后来说,网购和移动支付已经是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快速而便捷的生活方式才能跟得上现代社会日益加快的发展节奏。

  相比那位向腾讯喊话 “想将微信支付带到法国” 的小伙子,网购法国牡蛎的音乐人尚雯婕觉得,在中国,生活简直太便利了:“有一次在网上买了号称是法国空运过来的牡蛎,卖家承诺多少小时内从哪个港口运过来。那次买的牡蛎真的和我在法国吃到的新鲜牡蛎一模一样,所以我当时就很惊讶,依托高效的物流,用手机支付就能吃到以前只能在法国吃到的牡蛎的味道。”

  

  支付方式的改变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推广,特别是随着移动条码支付的快速普及,推动了移动支付从线上向线下场景的渗透,人们的消费方式向小额多频的移动扫码方式转变。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此起彼伏的扫码到账提示音,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在北京市西城区真武庙四条的便民菜市场,几乎每家摊位上都张贴着自己的二维码,方便大家扫码付款。对此,菜市场商户深感便利:“现在都是用手机扫码付费,商户使用手机也多一些,不用找零钱,方便一点。现在收现钱一天就收几百块钱,还是使用支付宝、微信多一点……”

  

  进入2010年,人们渐渐发现,出门不带钱包没关系,不带手机却万万不行。虚拟支付早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盛琦说:“为了方便支付,信用卡在越来越多的支付场景中,是作为扫码消费的绑定账户完成信用支付,实体卡片本身不再需要作为交互载体出现。在这一进程中,信用卡的介质属性有趋于淡化的迹象,作为支付账户的根本属性日益显现和强化。”

  

  2013年至2016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笔数由全年55.45亿笔增加到1228.6亿笔,年均增长率超过175%;金额由10.75万亿元增加到208.4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65%。随着移动科技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日益发展成熟,支付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也露出端倪,支付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与投资部高级主管余海春介绍:“中国银联联合国内商业银行还有支付机构一起,一直把安全作为我们发展的底线,建设国内支付产业的市场。”

  

  京东金融消费、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程建波介绍:“我们非常看重用户的支付安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产品当中,提高用户的支付体验。我们甚至能够根据用户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的按压力度、手指触面等指标,去判断这个用户是不是本人的操作,是不是一个风险用户。”

  “嘿,可不可以,买你的不快乐。”这是魏如萱在歌曲《买你》中唱到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购物得到的物质占有会给人一种满足感,如今,消费和支付方式的便捷更提升了这种满足感。

  根据《2012-2017科技创新对人民群众 “获得感” 贡献分析报告》,在各科技领域对国人 “获得感” 的贡献率中,信息技术占比高达到61%,其中,移动支付以26.91%的比率排名首位,而每周、甚至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移动支付、远程认证、生物识别等技术的日益发展也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快节奏的 “云闪付” 生活已成为常态,“中国式支付”,唯快不破。

  来自厦门的孙先生已经成为 “扫码” 的忠实拥趸:“刷卡十分方便,手机靠近POS机后,通过指纹或者刷脸识别,瞬间就能支付成功,确实很方便。”北京的鸿女士对移动支付也颇有心得:“说到移动支付,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购物时会经常有优惠,比如只要使用指定的支付产品或者绑定某个信用卡,就可以在某一天享受咖啡买一送一的活动等等,这些消费方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挺大的。”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人们惊喜地发现,在国外购物游玩也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继续使用我们的 “中国式” 支付了。移动支付出海不仅将中国消费红利惠及世界各地,也在推动海外移动支付的发展。

  蚂蚁金服公众沟通与品牌事业部陈彩银也为我们讲述了支付宝目前的全球化推广:“目前我们是在全球30个国家的220个城市全面落地支付宝,这也意味着我们国人旅游的脚步到哪里,支付宝就铺到哪里,让中国的消费者在海外也能享受到这种便捷、迅速的支付方式。”

  

  著名北极旅游城市、芬兰小城罗瓦涅米已接入支付宝服

  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盛琦介绍:“新的支付产品、新的使用场景、新的合作关系不断涌现,带动了支付产业进一步发展。我们预计未来两年,国内移动支付产业还将迎来更深程度的技术迭代、场景渗透和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网络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互联网+” 时代掀起了 “支付+” 的新革命,新型支付渠道、支付方式、支付场景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便捷的移动支付也成为我们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十九大报告

  改革开放初期,银行卡、信用卡等支付方式从国外传入中国;四十年后,“中国式支付” 引领全球消费者的支付潮流。这 “一进一出”之间,既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加深的格局,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整体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支付” 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监制:毛才桃

  总策划:刘磊 于雷 甘露

  策划:楚悦 但茹 刘双 王昱森 李歆

  编审:邓晓楠 熊丽华 付纯 刘玉婷

  记者:钮鸿虹 孙钱

  制作:刘玉婷

  解说:王昱森

  新媒体编辑:李涵

  制图:张冕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郅怡婧

听,这40年 | 中国式支付

中国式支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