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雄安新区自带“蓝绿基因”

2019-04-04 16:16:00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雄安新区设立两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目前已完成11万亩“千年秀林”建设,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双下降”。在新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一个树绿、淀蓝的美丽雄安正在眼前展开。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而雄安新区的植树造林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绿化工程。它要构建的是平原地区大面积近自然森林,打造伴随雄安新区共同成长的“千年秀林”。

  雄安集团生态公司副总经理 彭旭更:为什么叫“千年秀林”呢?不是说我们种的每一棵树都要长上一千年,而是说我们造的这片林子要形成一片健康的林子,这个林子能够有自己的一个生态小环境,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整片林子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这个林子能够存续千年、存续万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园林施工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在同一个地块下栽植不同品种、不同苗龄的树木,让雄安拥有一个稳定、健康、多层结构生态系统。此外,“千年秀林”还创新应用了森林大数据系统,每株树上都有二维码标牌,可通过扫码查询苗木的树种、产地、生长信息等,从而实现对苗木质量、施工进度到工程质量的精准控制。

  “千年秀林”参建单位负责人 李志军:通过大数据管理把树从什么时候进苗、什么时候运输、每天的种植量、每天的质量把控、每天有什么样的过程、什么样的计划,应该说反映得非常细致,给我们施工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为了实现新区森林覆盖率40%的目标,这一段时间以来,工作人员利用春季这个植树的黄金季节,紧张有序的进行着植树造林的工作。

  雄安集团生态公司副总经理 彭旭更:2019年的春季就是目前大家看到的,我们也正在进行春季的造林,春季造林计划植树面积6.8万亩,新增加树木210万株,整个春季造林会在4月中下旬陆续收尾。

  栽下一片树林,建起生态宝库。2017年底至今,“千年秀林”工程已经造林11万亩,1000多万株树木站成一道风景,当地5万人参与造林,工资收入近1.5亿元。据测算,仅大清河片区的树林今年可吸收大气污染物318吨,相当于9万辆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

  蓝绿是雄安的底色,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占雄安新区总面积的1/5,是雄安新区乃至华北平原重要的生态支撑。

  开好局、起好步,重要基础是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针对缺水、污染等严重危害白洋淀水环境的问题,雄安新区采取了清理淀区水产畜禽养殖设施、科学统筹补水放水、加强水源地保护等十多项管控措施。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 周立志:2017年整体水质是属于劣Ⅴ类,现在基本达到了Ⅳ类,特别有几个指标,总磷和2017年相比下降了35.16%,氨氮下降了45.45%,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水质应该是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水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是让淀区居民和游客都切实感受到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可喜变化。

  白洋淀船工 周志全:我在白洋淀这儿划了二十多年船了,咱们的环境跟以前比要好很多,水首先特别清凉透彻,游客的数量比前几年多了60%以上,咱们的回头客有很多很多。

  除了水质更优,白洋淀的水也多了。截至今年3月10日,历时三个多月的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作结束,黄河向白洋淀补水8000万立方米,黄河水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稳定的水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保军:从太行山九龙入淀,再到白洋淀注入渤海湾,这在过去是非常健康的一个水系。要尽早的让整个“肾功能”健康起来,这就是我们生态文明时代对这个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永续发展关注的应有之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未来雄安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绿色雄安将是新区最美的颜值。

  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 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张玉鑫:一方面就是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另外就是保护好蓝色空间,因为雄安新区有白洋淀360平方公里的淀区的水面,再下一步,就是要把蓝绿为主的基础设施要建设好,要保护好。

编辑: 郅怡婧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雄安新区自带“蓝绿基因”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雄安新区自带“蓝绿基因”,雄安新区设立两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蓝绿是雄安的底色,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占雄安新区总面积的1/5,是雄安新区乃至华北平原重要的生态支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