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攻克热控难题 托举航天梦想

2019-05-03 12:01:00来源:光明网

  【爱国情 奋斗者·青春之声】

  攻克热控难题 托举航天梦想

  ——记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室副主任陈建新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郭霖

  330℃的月面温差,不曾阻隔他脚下的航天路和眼中的星海。他叫陈建新,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任嫦娥二号热控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嫦娥三号热控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现任嫦娥四号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小行星及木星探测热控论证负责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室副主任。

  2008年,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着陆巡视任务进入实质研制阶段。作为我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表面实施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航天器,嫦娥三号面临月球正面虹湾地区苛刻的热环境考验,热控分系统是其中难度最大的分系统之一。在艰难的方案设计阶段,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的陈建新被委以重任,担任热控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那几年,陈建新最喜欢做三件事,那就是“问、看、记”。“航天器研制的节奏快,新人不可能像在学校一样等老师来教授知识按部就班地学,所以就要多看多问,工作思路理顺了,效率自然就有了保证——最重要的是记,只有理解后固化下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陈建新说。他就像一棵新插的秧苗,拼命地从文献、手册、标准和前辈的设计报告等肥沃的土壤中吸收专业知识养分。

  从最开始的“问、看、记”,到基本融会贯通,陈建新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仅留下的热分析学习笔记就有厚厚的好几本、近千页。

  嫦娥三号热控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月球重力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技术,攻克了某热源综合利用技术,解决了嫦娥三号的月夜生存难题;攻克了远红外加热装置准确建模分析和极端瞬态热流计标定等技术,解决了探测器地面热试验验证难题。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破,陈建新对如何保证“嫦娥”的冷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考虑。这些“摸爬滚打”,为他日后承担深空热控更重要的角色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5年,人类首个月背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航天器——嫦娥四号着陆巡视任务立项,热控技术再次成为决定任务成败的关键难题。这次,嫦娥四号面临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330℃昼夜温差的热环境考验,同时还需解决昼夜月壤温度测量及月夜采集系统供电的工程难题。

  经过嫦娥三号任务的历练,陈建新快速成长起来,被委以嫦娥四号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重任,带领团队从热分析仿真方法、地面验证试验手段等几个关键环节逐个突破技术和工程障碍。最终,他们解决了330℃温差环境下稳定热电联供系统难题,实现了月夜无光照条件下月壤温度测量系统的电能供给;突破了探测器休眠和唤醒自主热适应技术,解决了嫦娥四号在极热极寒条件及崎岖地形下的“月背生存难题”;突破了月壤传感器测温网络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取月背月壤的昼夜温度,为后续月壤采集、人类月球探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中国智慧。

  2014年起,陈建新开始担任深空探测热控分系统团队负责人。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跨度大、队伍年轻等实际困难,他组织核心人员总结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的研制经验,完善与固化深空热控研制体系和流程,组织编写了400页的热分析软件使用指南,建立起深空热控领域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机制,大大提高了型号研制效率。他还带领团队梳理国内外深空热控技术路线,开展新技术、新产品交流,并鼓励在深空型号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为后续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火星探测研制及深空航天器开展论证的同时,打造一支技术强、作风实、敢攀登、甘奉献的团队。依靠这样的团队,几年的时间内,我国深空探测热控技术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行动,源于一颗奉献航天、爱岗敬业的赤诚之心。在嫦娥三号初样热平衡试验期间,陈建新与团队经常昼夜奋战,一心扑在试验现场,确保我国首次探测器月夜热平衡试验顺利完成;在嫦娥四号任务飞控期间,为了监视、判读和及时反馈在轨遥测数据,他带领团队在飞控中心一“蹲”就是4个月,只为让着陆器和巡视器能够探测到更多的科学目标。

  为深空探测器的冷暖保驾护航,为早日实现航天人心中的航天强国梦,陈建新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航天精神和五四精神的真谛。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3日 02版)

编辑: 郅怡婧

攻克热控难题 托举航天梦想

攻克热控难题 托举航天梦想,——记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室副主任陈建新 2015年,人类首个月背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航天器——嫦娥四号着陆巡视任务立项,热控技术再次成为决定任务成败的关键难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