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学习用典︱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2019-06-09 09:17: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在6月7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的致辞,指出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

  在说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契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时,习近平主席使用了典故“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本期《学习用典》解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原文:中国人讲:“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无法阻挡。中方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将郑重的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携手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解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的《格言联璧?学问篇》,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志向远大,那么他志向所指的地方,无论多远都能到达。

  典故原文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其实是在讲人的精神意志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追求,就会为此克服困难,不懈奋斗;同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如果有坚定的追求,也会为此付出努力,直至最终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主席引用这条格言,是想说,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这样一种集体志向,也是一种强大的追求,这种追求“无远弗届”,谁都无法阻挡。

  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就是尊重这种追求,沿着这种追求所指引的道路,让各个国家都携起手来,群策群力、合作共赢,共同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共创繁荣美好的新世界。这是本次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的主旨所在,也是中国的坚定主张。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都将造福全人类、惠及全世界。这也正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所表达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主席也在多个场合运用不同典故,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全球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用《管子》中的名句“合则强,孤则弱”强调各国应当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典故原文是: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

  意思是:关于国家轻重强弱的形势问题,各诸侯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使用了《礼记?礼运》中的典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强调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典故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指出,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揭示了宇宙的特性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类的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联,各国的利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当中国与各方携手努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倡导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就一定能共同促进地球村持久和平安宁,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编辑: 田甜

学习用典︱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在6月7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的致辞,指出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