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南疆的“厉害村”是怎么变厉害的? | 足迹

2019-07-05 10:15:00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地点|新疆喀什

    采访者|吴卓胜

    “2003年2月25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昨天上午10点03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伽师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

  “……受灾中心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的三个乡镇的三万多人这个晚上只能露宿了……”

  新疆喀什巴楚县陈老七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端,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居住的295户1021名村民全都是维吾尔族。2003年2月24日,陈老七村所属的巴楚县遭遇了地震,七万多间民房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陈老七村村民说起十几年前的那场灾难,至今记忆犹新。

  “村民阿布都热西提·亚森:“我叫阿布都热西提·亚森。当时,村小学有三间砖块房,其余都是土坯房,地震中都损坏了;村民住房质量不好,所以地震造成村民无法再居住在自己的房子……”

  土坯窝摇身变成安居房

  “陈老七”(通“诺其”)在维吾尔语中,是“厉害”的意思,但这里过去却是名副其实的软弱涣散村。2017年初,由新疆统计局副局长宋秀红带队的一支八人工作队进驻这里,与村民面对面开展“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工作,拉开了“乡村大改造”的序幕。陈老七村地处多震地带,让村民们能住上更好更安全的房子,是工作队的首要任务,但当初,要说服村民改变分散居住、守旧观念并不容易。

  “ 宋秀红:“我还记得原来他们家地上铺着地毯,吃也在地毯上、睡也在地毯上,坐也在地毯上……”

  身为工作队队长、陈老七村第一书记,宋秀红天天带着队员去入户,宣讲安居房政策、集中连片居住的好处,反复做工作,打消村民的顾虑。

  宋秀红:“国家、自治区优惠政策,每套房子补28500,够盖41平方米的。农民一分钱不掏就能住上安居房,条件好的,你可以盖50平方、60平方、80平方……”

  就这样,工作队按照“一户一方案”,两年间给村民建起了160套安居房,数量超过了前五年的建设总量,实现了安居房全覆盖。

  

陈老七村村民搬进干净整洁的安居房(吴卓胜 摄)

  当我来到村民米热拜·阿布拉的家时,看到客厅里摆放着新做好的组合式家具,热米拜不仅铺上了鲜艳的桌布,还定制了带手工刺绣的沙发靠垫。她说,搬进安居房最大的变化是生活与种植、养殖三区分离,家里、院子变得干净整洁了,出门前还想着打扮打扮。

  

村民邀请工作队队员来家里做客(吴卓胜 摄)

  米热拜·阿布拉:“现在种的有西红柿、辣椒,除了自己吃,还要拿到巴扎上去卖。计划以后庭院里多种些鲜花,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要继续保持下去,跟以前的生活方式说再见。”

  

陈老七村村民正在打扫安居房客厅(吴卓胜 摄)

  宋队长欣慰地对我说,村民换的是住房,变的却是生活方式。

  宋秀红:“实现了睡有床、坐有沙发,吃饭有桌子、做饭上灶台,学习有书桌,这就是我们这几年在大力倡导的‘三新’,让文明生活进乡村。”

  荒土地长出绿苗苗

  南疆的傍晚很是凉爽,习习微风中,宋秀红带着“传帮带”对象——村党支部书记玉苏甫·亚库甫和其他村民在新开辟出的小游园里种树。陈老七村的土地碱性大,种树不容易活,绿化这事儿以前压根没人敢想,现在有了技术指导,让村子“绿起来”成了新目标。

  玉苏甫:“以前我们没有技术,光是挖坑埋树。现在工作队来了,教我们怎么种树,按标准种,效果挺好的。”

  “厉害村”把脉开方变厉害

  玉苏甫说,过去“厉害村”之所以“不厉害”,有硬件的原因,但关键是村民们“等靠要”的思想在作祟。

  玉苏甫:“不管是村干部还是农民都比较懒散,宋队长每天抽时间与我们村干部谈心谈话,商量每天的工作计划。工作组帮我们提高了能力,这个变化最大。”

  工作队刚来时,收集了200条群众的困难诉求,反映问题的几乎占到了70%以上的家庭。短短一年,工作队带领着村干部,逐一解决了这些难题,村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玉苏甫:“以前是我打电话他们不来,这个有病,那个家里有事,现在我问,你们不是病了吗?他们说,我没病,以前病,是我脑子上的病。现在村干部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什么病都没有了。(没有病了,就愿意好好工作。)对对对,所以农民也是积极性越来越高。”

  

“增收道路千万条 转移就业第一条”(吴卓胜 摄)

  宋秀红与村干部们一起教方法、传经验(吴卓胜 摄)

  宋秀红:“这块地到底种什么呢?这边的老百姓比较喜欢法桐,我们想着种一些法桐的幼苗……”

  工作队靠着实打实的成绩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宋秀红盘算着,下一步要把拆除老房子后整理出的400亩土地利用起来,搞绿化、建苗圃、修农机大棚,增加村集体收入。

  宋秀红:“苗木出售出去以后是村集体的收入,今年我们已经有6万元的进账,对于我们做一些村里面共同设施的改善,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拒绝“等靠要” 村民咧嘴笑

  

路灯点亮陈老七村的夜晚(吴卓胜 摄)

  夜晚的陈老七村很安静,但宋队长却依然忙碌着,我随她一起来到了村民吐逊古丽的家里。  

  宋秀红:“吐逊古丽,你好!”

  吐逊古丽:“你好,宋局长。”

  宋秀红:“我要跟你算算今年的增收账。今年我们把羊和鸡养好,庭院经济能够到22000块钱,除以3个人,可以到7000块钱,比5000块钱人均收入又增加了2000块钱。所以你不要着急,有什么困难我们工作队都来帮助你,好不好?”

  吐逊古丽:“好、好,谢谢、谢谢。”

  临走前,宋秀红指着吐逊古丽家客厅墙上的一张照片,说起了背后的故事。

  宋秀红:“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到喀什上大学了,快开学了,想给他几百块钱,孩子很懂事,说不要,现在没有困难。我觉得我们这里的村民,孩子、大人很知道感恩,小孩子也知道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的等靠要。所以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成果,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也觉得很欣慰。”  

  

工作队入户与村民一起算算今年的增收账(吴卓胜 摄)

  告别吐逊古丽,已经是晚上12点多。星空下,路灯勾勒出陈老七村一道道光带,伸向远方……

  走在村间的柏油路上,宋秀红的脚步轻快了许多。

  宋秀红:“今年我又申请了30万元,60盏路灯,我会把四周用路灯串起来,到今年秋天绿树成荫的时候,这个地方能成为陈老七村最漂亮的一个地方。”

  记者:“你觉得这个路灯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什么?”

  宋秀红:“我觉得,路灯不仅让我们农村的夜晚亮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农民的脑袋,让他的心房亮堂起来。”

  

“亲戚带我逛巴扎”“送你一件新衣服”(吴卓胜 摄)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编辑: 郅怡婧

南疆的“厉害村”是怎么变厉害的? | 足迹

“2003年2月25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昨天上午10点03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伽师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