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那些事儿】中国两地双双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总数世界第一

2019-07-08 18:28:00来源:中国日报网

  这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器、玉琮、木屐、漆器、陶片和玉璧(左上起,顺时针方向)。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中国日报网7月8日电 从正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接连传来喜讯。7月5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也成功入选。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和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7日报道,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

  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经会议审议,已顺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报道称,一座有着5300年历史的中国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最新的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郊,坐落在长江流域,可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该遗址占地14.3平方公里,包括11条水坝遗迹、墓地遗址、一个水利系统和城墙,这些都证明了以水稻种植为经济基础的中国早期城市文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方网站上介绍,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该遗址由4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通过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遗址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关于良渚考古遗址的介绍。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退休教授伦福儒(Colin Renfrew)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该遗址的发现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精美的玉器、有规模的古城、宏大的水利工程,都表明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一个组织度极高的社会或国家形态”,这意味着中国文明始于5000多年前。

  良渚古城城址。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另据新华社7月5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7月5日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

  当天,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肯定了该项目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和中国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一致同意将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关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介绍。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该遗产地位于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飞路线的中心位置,每年有大批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候鸟选择在此停歇、换羽、越冬或繁殖,在跨国迁徙候鸟保护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该区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这些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为680种脊椎动物和500多种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场所。在该区域生活的415种鸟类中有23种全球重点物种,有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6月27日,在江苏盐城东部沿海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一只白鹭和一群麋鹿。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最多时,全球丹顶鹤种群中有80%在此过冬。此外,全球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有90%以上选择在此栖息,濒危鸟类黑嘴鸥在此繁殖,极为稀有的小青脚鹬、大杓鹬、黑脸琵鹭和大滨鹬等长距离跨国迁徙候鸟在此停歇。

编辑: 郅怡婧

【中国那些事儿】中国两地双双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总数世界第一

【中国那些事儿】中国两地双双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总数世界第一,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7日报道,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经会议审议,已顺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