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古代中国,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媒人从中说合,才能“结连理”“谐秦晋”“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媒人在中国的出现及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色文化,在历史上,媒人不知映红了多少年轻人的婚姻,但同时,媒人也不知摧折了多少有情人的爱情之花。可以说,成也媒人,败也媒人。《西厢记》里的巧嘴丫环红娘,热心助人,成人之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可爱的媒人了。可是在更多的文学作品里,媒人则是经过异化处理了的人物,往往以丑角的形象出现:头发上插一朵大红花,两个脸蛋子上扑个红圆,嘴边点个大黑痣,一张殷红大嘴,走路左右摇摆,精怪而妖冶。这种形象早已在戏曲里面定格,演绎成一种文化符号。

  《诗经》中涉及婚恋的诗篇有近九十首,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许多婚恋习俗。“媒人”,这个联结爱情和婚姻的纽带,在当时早已出现。《卫风·氓》中的女子就是因为“子无良媒”,即没有恰当的媒人牵线而不得已推迟婚期。关于媒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还有另外一词形容,叫“作伐”或“伐柯”,就是出自于《诗经·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诗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明了成婚无媒不可。“要问怎样做斧柄?没有斧头砍不成。要问怎样娶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砍斧柄啊砍斧柄,有了原则不难办。遇见我的心上人,摆上礼器娶来了。”

  本期嘉宾:刘冬颖教授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古诗词吟唱的传播与推广,出版《诗经八堂课》等22部著作;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