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地利狭长的极不规则的版图上,汇集着无数光辉的音乐历史:它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世界,也是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乐园,还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炼狱。在《音符上的奥地利》中,知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带领我们行走奥地利,共享音乐盛宴。

 

  位于三区里贝尔大街的圣·马克斯公墓(St.Marxer Friedhof)比中央公墓离城区更近,而在莫扎特时代它却属于很远的郊外。被假定的莫扎特墓显得有点孤独,白色的墓碑和小天使塑像似乎与整个墓园的风格不太协调,特别是环绕的常青树把它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即便如此,我们面对那低首垂泪的天使和墓碑前的长明蜡烛,心中仍充满了痛惜天才早逝的哀伤之情。

  关于莫扎特墓的不确定性,一直流传着有悖历史事实的传说,即因为莫扎特去世时异常贫穷,所以只能与其他几具尸体一道被草草埋在一个墓坑里,从而导致日后无法确认他下葬的准确位置。比较符合历史的结论是因为激进的约瑟夫二世的改革法令,不仅更加强化等级制度,要求平民只能葬在城外的平民公墓,而且下葬仪式一律从简,尸体没有棺材,只是裹上亚麻布再撒上生石灰,而且7年后要拣出骨殖另行掩埋,这个墓坑还需被新的尸体再次使用。不独是莫扎特,大多数与他同时代的人,他们在圣·马克斯墓园中的下葬位置也是不确定的。

  不过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将莫扎特尸体扔入乱葬坑,乃是为了消灭他被人毒杀的罪证,其执行人同样来自官方。2006年12月5日,在莫扎特去世纪念日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著名科学家许靖华先生的小说《莫扎特的爱与死》,其中对莫扎特死亡之谜作了发人深省、饶有兴味的推断,非常值得一读。

  斯人已逝二百年,令今人感到慰藉的是,莫扎特在圣马克斯墓园并不孤独,他不仅有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母亲和弟弟约瑟夫以及贝多芬曾为其谱写《迪亚贝利变奏曲》的乐谱出版商迪亚贝利和他的爱女陪伴,莫扎特晚年最忠实的女友安娜·戈特里布1856年(正好是莫扎特诞生一百周年)去世后也葬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安娜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高音,莫扎特在《魔笛》中写的帕米娜唱段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莫扎特的死令安娜哀伤欲绝,并从此不再演唱帕米娜这个角色。她17岁的时候,莫扎特从法兰克福给她捎回一把扇子,她终生都把它视为最珍贵的宝贝,临终时还拿在手里,并遗嘱与她同葬。站在安娜的墓碑前,我的眼泪终于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希望这是为莫扎特感到宽慰的泪水。

  刘雪枫,知名音乐评论家,古典音乐推广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著有《贴近浪漫时代》《德国音乐地图》《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交响乐欣赏十八讲》《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给孩子的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