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地利狭长的极不规则的版图上,汇集着无数光辉的音乐历史:它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世界,也是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乐园,还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炼狱。在《音符上的奥地利》中,知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带领我们行走奥地利,共享音乐盛宴。

 

  1911年2月21日,马勒在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完成一场音乐会后,终因急性链球菌感染而放弃了余下的音乐季演出。回到维也纳之后,他便住进位于第九区玛丽安巷(Mariannengasse)20号的吕弗疗养院。5月18日晚刚过11点,在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中,马勒用他在尘世的最后一点力气喃喃地吐出一个名字——“莫扎特”。

  根据马勒的遗愿,他被安葬在维也纳第19区的格林津公墓(Grinzing Friedhof),他的可爱的小“布琪”的遗体从迈尔尼格迁移至此,马勒终于可以和他的爱女常相伴守。葬礼在滂沱大雨中举行,人们站在雨中,静默不乏遗言。当灵柩安放进墓穴那一瞬间,一只夜莺开始歌唱,一团团泥土落下,天边出现一道彩虹,阳光穿破乌云洒向大地。

  1964年,已经是诗人维费尔妻子的阿尔玛去世,她被葬在马勒的身后,阿尔玛和第二个丈夫建筑家葛洛皮尤斯的女儿玛侬也葬在这里,马勒对儿童的厄运居然通过阿尔玛转嫁给她,当她15岁夭折的时候,马勒的信徒阿尔班·贝尔格心痛欲碎,为之谱写了20世纪最深切动人的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一个天使”。马勒最忠诚的妹妹尤斯汀娜和她的丈夫阿诺·罗斯也追随马勒葬在这所公墓,他们的女儿阿尔玛·罗斯虽然死在奥施威茨,却把名字刻在父母的墓碑上。

  马勒的墓碑由约瑟夫·霍夫曼设计,俭朴粗砺,上面只刻着“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马勒说过:“前来探访我的人知道我是谁,其他人也就不需要知道了。”所以即使在格林津公墓大门一侧居住的百姓,也大多不知这所普通的公墓因为一个神圣的名字而为世人所知。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手捧一束松柏鲜花来寻访马勒的魂魄永驻之所,不仅看不到任何标识,连问数人都摇首不知。我一排一排墓碑地找下去,若非遇到来自异国的“马勒之友”的指引,也许一个上午都要在寻找。手抚马勒墓碑,感觉那粗砺坚硬的质感,我庆幸马勒再次实现了“逃离”,他在这里安静地陪伴家人,相比中央公墓那边,少了多少喧嚣和烦扰!这就是马勒的维也纳,他的精神既不属于这里,就应当渴望被遗忘。

  刘雪枫,知名音乐评论家,古典音乐推广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著有《贴近浪漫时代》《德国音乐地图》《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交响乐欣赏十八讲》《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给孩子的音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