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

  千年弦歌 学脉绵延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

  △位于岳麓书院崇道祠的“朱张会讲”塑像。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岳麓书院和由时务学堂演变而成的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省委托湖南大学管理、修复岳麓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1988年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千余年来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地,岳麓书院反映了中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也是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实事求是 持之以恒

  2001年12月,湖南大学通过投票方式确定新时期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8个字高票通过。师生普遍认为,“实事求是”是对岳麓书院“通经致用”“爱国务实”“重践履、务实学、通时务”精神的发展。

  在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挂着一块写有“实事求是”四个字的匾额,为1916年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宾步程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实事求是”匾额(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1917年至1919年,毛泽东曾两度寓居于岳麓书院的半步斋,在这里面对“实事求是”匾额,对这个古老命题有所思考。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说,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17日下午,总书记来岳麓书院时,正下着小雨。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在岳麓书院的大门上,挂有一副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撰题正门对联时,以“惟楚有材”让学生应对。这时,贡生张中阶应声而答:“于斯为盛。”“惟楚有材”源自《左传》,“于斯为盛”典出《论语》。名联由此而成。

  △岳麓书院

  从宋代的“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的“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岳麓书院千百年来培养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杰出人才。

  △岳麓书院讲堂有两壁大书,分别是廉、忠、孝、节四个大字。

  9月17日在参观岳麓书院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接着他又作出新解:“于斯为盛这个‘斯’,是指的这个时代。明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是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们这个年纪正当其时。”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韶华 不负时代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