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志愿者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做着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诠释大爱情怀。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央广网推出特别策划《身边的感动》,带你走进志愿者们的多彩人生,聆听他们的故事。

央广网上海12月2日消息(记者霍博 唐奇云 实习记者郭振丹)医学生时期,他投身志愿工作,以医学知识服务社会;工作后,他的志愿足迹遍及社区、学校和部队,提供医学科普和义诊服务数十次;援藏期间,他在雪域高原下乡志愿服务12次,免费救治31名藏族同胞,募集医学书籍15000余册,建设西藏西部地区首个医学图书馆……他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委书记、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龙子雯。

龙子雯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在西藏进行义诊服务(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出生于上海典型的职工家庭,说话虽快但逻辑清晰,工作繁忙却待人周到,这是龙子雯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从学雷锋精神到少先队活动,从学校到工作,“志愿服务”这四个字,似乎总是与龙子雯紧紧相拥。

“在我看来,投身志愿工作这事,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龙子雯告诉记者,“学生时代,我们跟随着师长的步伐去学习雷锋精神。在这期间,你会从中获得一些正反馈,会收获自豪感,进而不有由自主地喜欢上、融入进这类活动。”

龙子雯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志愿服务发一分光亮。2016年4月,龙子雯报名第八批上海援藏工作队并顺利通过筛选,6月18日,他来到了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开始了3年的援藏工作。

在入藏后第2天,龙子雯就来到医院开展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投入,在2017年11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西部地区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龙子雯和援藏团队用上海速度、上海效率、上海节奏打造了组团式医疗援藏的“上海模式”。

作为一名医生,龙子雯利用自身医疗学术特长,持续不断地服务于当地藏族同胞。“我们首先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患儿着手,延续着‘格桑花之爱’高原儿童医疗援助公益项目,帮助藏区患儿实现重新奔跑的梦想。”随后,创建“邦锦梅朵”帮扶工程,救治了近80位日喀则市患儿,19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送往上海救治,2名失聪患儿即将奔赴上海恢复听力。“‘邦锦梅朵’就是小格桑花,在藏语里,是指小朋友们和青少年。我们希望通过志愿活动的方式,尽可能的去帮助更多的小朋友们恢复健康,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龙子雯说道。

龙子雯和藏区患儿们(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此外,在上海团市委、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等大力支持下,龙子雯还为西藏地区募集到一批医学书籍。“我印象很深刻,当我们2016年刚过去的时候,西藏那边的网络还是2G,更不用说网络资源互通了。”龙子雯回忆起刚去援藏那会儿,“后来我就想到,或许可以召集多方力量,将上海这边剩下的、多出来的医学图书捐出来,在西藏建一个图书馆,为医学生培养和医学学科建设尽一份力。”两个月不到,15000册医学图书就位,西藏西部地区第一个医学图书馆建成。

“但是也有特别遗憾的事情。”龙子雯话锋一转,谈起援藏时遇到的一位藏族小姑娘。

这位17岁的藏族女孩在一次突然的肝癌出血后,龙子雯和同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留在市里的医院好好检查和治疗”。但由于当地风俗习惯和家庭重担,她还是选择回到定结县——西藏海拔4700米的偏远盆区。

“在我援藏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去看过她一次,癌症已经开始转移。当我2019年回来时,她已经不在了。”谈到生命的逝去,龙子雯不由得惋惜起来,“后来,通过这件事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医生这个职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去操作。”

龙子雯下乡探望肝癌术后的患者(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医疗科普、早癌筛查、科学防治……援藏回来后,龙子雯便和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沟通,做了一个50万的两癌筛查项目。“癌症筛查项目十分有必要,定期检查,及早发现,癌症治愈率能大大提高。”不仅要防癌、治癌,还要注重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关爱,这也成了龙子雯今后志愿活动的发力点之一。

接下来,龙子雯会更加专注于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如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如何给予患者更精细化的照顾,患者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医院如何做好临终关怀……这都是他在思考的。

值得一提的是,龙子雯还不忘带领新的一批志愿者们加入,不断延续着志愿服务的精神,打造医师志愿服务品牌,诠释医务志愿者的内涵。“基层志愿服务,一种历练一种打磨,是实践‘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好方式。”

“志愿服务的意义不在于这件事做得有多大,而在于它带来了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我还在路上。”龙子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