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 class="p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mso-spacerun: 'yes'">《直通北上广》是由我们这样一些人组成:直言不讳的三地市民,妙语连珠的现场嘉宾,三支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一群专业的民意调查访问员和研究者——当然,关键是还有收音机前、互联网上积极参与节目的您,是我们共同组成了《直通北上广》的“最美和声”。</span></p>
<p> </p>
<p>从“北上广”这三个字的简称里就能看出这三座中国一线城市的纠结:看似“高大上”,其实生活在其中的人是甘苦自知。今年春节,网络社区“知乎”引发了一场关于“逃离”还是“逃回”的争论。和前两年“逃离北上广”呼声更高不同,今年的形势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逃回北上广”成了新趋势。三位有没有考虑过“逃离”或者是“逃回”的问题?</p>
我认为逃离这个概念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嘲讽或者是反叛,真正说要逃离的人其实不希望逃离。北上广这么多的人口,人口就代表着机会,机会之下它的市场交易、个人收益其实都会相对高,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北上广就意味着他们人生新的一段开始,所以我觉得在未来的整个中国大发展当中,北上广作为高地,逃离的人一定是少的,而来的人、向往的人一定是多的。
“逃回”我觉得应该是叫“回不去”,就像吃了海鲜以后再让他去吃窝头,他就不习惯了,你让他回去以后过小日子,年轻人追求的刺激和未来的空间没有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北上广我来了以后可能是拿到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期权证,但是回到了小城市,我就领到了一张漫长的死亡证”。<br />
实际上我身边有很多的同事,他们觉得在北京,一是生活压力比较大,二是交通,还有大家非常唾弃的雾霾,所以过烦了。很多人都说这次我回家之后再也不回来了,等到春节一上班,一看一个没短,甚至还多几个,回来的还是占多数。事实胜于雄辩,每年北京新增人口应该是几十万,其中拥有户籍的不到1/4,大于3/4那些都是北漂。
到底北上广的人口集聚程度是不是已经到了饱和的状态?三位怎么看?
差的很远。首尔的国土面积只占到韩国国土面积的0.5%,但是却集中了韩国14%的人口。在东亚地区有这个特征,大城市的吸附能力非常非常强,甚至我们可以悲观的说一句话,如果按城市管控的方式,未来这个城的人口,还会有进一步突破,甚至北上广这三个地方会突破3千万、4千万,说句更耸人听闻的话,5千万都是有可能的,当然那个时候可能生活水平质量可能会下降很多。
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京津唐的城市容量应该到两亿多,有人甚至拿出了一个2亿8的数字来。最近京津冀也是把一些单位要分到河北去、分到天津,我们是非常赞成的,这是让城市更加扁平化的非常好的渠道,这里面肯定是有很多利益之争,谁愿意走啊?背后是一长串的利益调整,甚至是谈判,不是很容易。
实际上我跟骆新和肖锋的观点并不矛盾,我说现在已经饱和了,他们说未来还可能很大,我也承认未来北京会更大,而且人口会更多。比如说地铁,我们如果一开始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我相信它也不是特别致命的短版,关键是你怎么规划。
我个人觉得,人口继续往这三个特大城市进去的过程还没有结束。现在北京提出来以产业来控人,当然这是一种管理办法,它可能会起到一种效果,但是我判断效果不会非常明显。所谓的低端产业其实不可能完全都消失掉,我个人觉得,一个人能不能留下来,实际上它是一个市场法则和生存法则在起决定性作用。
至少在现有的这种情况下,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全面放开这个落户限制肯定是不现实的,对于比如说像通过外迁低端产业来控制中心城区的人口,对这点怎么看?
我觉得低端产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低端人士,好像说跟这个有关系的档次低的人就要把他清出去,这种感觉特别不好。第一,城市本来就应该是包容的,第二,应该要个城市门槛,对多少人能进入这个城市有个预期。
城市的管理者不能当公司的管理者,你不能趁他年轻的时候进来,等他年老你把他给开除了。另外一点就是很多低端产业迁走了,美国的社会学家列出的数据,每一个高端岗位会连带五个相对低端的服务岗位。如果没有这五个,这个高端人才就走了,因为他觉得在这个地方生活不方便,所以这种管理方式我认为在总体上是失效的,不可能做到长治久安。
一提到所谓北京低端产业要外迁,让我一下子就想起几年前,我们城市为了环保,结果把那些黄标车、高排放的车都迁出去了,迁哪去了呢?主要就是迁到河北去了。现在河北的天不好了,北京的天能好吗?这叫雾霾倒灌。我相信任何一个北京有名的大医院如果真的迁出去,围绕它就可以建起一个卫星城,一定没问题。而现在我们把这个低端的产业迁出去,我觉得有点舍本求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