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感谢连辑部长做客中央台。节目的最后主持人海滨、代表节目监制赵九骁、责任编辑王楷、张磊,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 [2014-03-07 14:00]

[连辑]马上有行动,马上有效果。 [2014-03-07 13:59]

[主持人]所以就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马上有动力,马上有步骤,马上有行动。 [2014-03-07 13:58]

[连辑]我现在就是想马上把甘肃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得掷地有声,建设得有实际成效。去年我们是抓谋篇布局,今年重点是抓各项任务的落实。 [2014-03-07 13:57]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这个时代感。最后我们也有一个特别应景的这样一个题交给您,最后一道题留给您一道小作文,希望您能够通过我们的电波,向听众,向网友说说您的马年心愿是什么,今年很流行马上有什么,您想马上有什么? [2014-03-07 13:55]

[连辑:]制约甘肃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思想意识不够开放,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更新,这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这还是很本质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抓宣传思想工作,从为省委承担责任,为省委服务这个角度,我们自己肩上最大的责任就是通过宣传教育让当地的干部、群众眼界变得开阔起来,思想变得解放起来,观念变得超前起来,让这个地方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有这样的思想认识环境,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其他事业的发展才能够找到肥沃的土壤。 [2014-03-07 13:54]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这块还有一个新浪网友的提问,研究西部的一些专家提到困扰西部主要一个是作风因循守旧,第二个改革推动慢,第三个创新的意识不强,但是您是管宣传的,宣传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改变地方的风气,去提升一地开放的思想,创新的这种意识,您觉得目前制约咱们甘肃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这个转变起来是不是很困难? [2014-03-07 13:52]

[连辑]我觉得这个担心也是有它的合理之处的。我个人觉得文艺团不管怎么改,首先要看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不是还是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和学习愿望的市场,老段子保证能唱出去。这些戏曲、戏剧的院团他们过去留下的几十折子、几十个整本的戏都是中国几千年或者是几百年流传下来最经典的剧目,这些剧目本身就是正能量,它也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正义战胜邪恶,或者是反映孝道等等。我跟一些很有想法的演员也沟通过,他们觉得传统的戏曲院团体制上可以改,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可以改,剧目可以创新,可以往后编,但是以前的是大浪淘沙精选又精选出来的,千百年来传唱下来的,那是最经典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你就唱好就是了。所以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担心传统优秀文化被丢掉,我觉得这个可以不必担心,因为这种文化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到今天。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你不演老百姓就不同意,这是我想说的一个意思。第二个就是我们改制以后你怎么让它又能够传播正能量又能挣钱,你不能挣钱这也是不行的,所以也要围绕着一些商业市场做一些商业演出的创作,这个也是必要的。所以现在国外的一些演出市场包括百老汇这些演出市场,它就是面向普通大众,比方年轻人、旅游人群,演出过分正了就有问题,得诙谐一点,娱乐一点,或者是互动一点,相互参与一点,轻松愉快,这样的剧目就能挣钱。可能不一定有什么很逻辑的内容,但是形式好,夺人眼球,也可以。所以要和时代发展相结合,找到既保留唯美主义纯文化的东西,保留传统,又要找到和市场的结合点,有一些轻松活泼的适应大众旅游市场的商业演出。调整好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014-03-07 13:50]

[记者]主持人好,连部长好,我是长沙晚报的记者谭琳静。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我们连部长,这几天,我们在采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艺院团的代表委员,我发现大家普遍有一种担心,就是在转体改制后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优秀剧目会逐渐消亡,对于这种担心连部长您怎么看? [2014-03-07 13:49]

[主持人]连部长,在我们节目的直播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合作的媒体他们也在场外的媒体中心时时的跟进着我们的访谈。他们也有一些问题提问,首先我们要请进的是一位长沙晚报的记者,她叫谭琳静,我们一块来听一听她有什么问题。 [2014-03-07 13:48]

[连辑]你说的是对的。现在甘肃打造文化大省,这是省委定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央对我们的要求。甘肃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省,资源的丰度高,甘肃省的博物馆在31个省里边藏量、种类、品位在全国31个省的前五位,这次也进入了全国一百强,从这一件事就能看出来文化底蕴的丰厚。但它并不代表你就是文化强省,因为这些只是老天爷和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些基础和条件,我们怎么利用、怎么挖掘、怎么再现、怎么展示、怎么传承、怎么创新,这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还有就是怎么能够把这些文化历史遗产在保护好的前提下体现它的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需要我们当代人的智慧和能力的。这一点需要从修炼我们自身做起。我们现在正在致力于抓这项工作,前提是保护第一,因为甘肃的文化历史悠久,可视性、可触摸性、目化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甘肃文化遗存多数是以碎片化的方式,甚至以基因化的方式存在的,图看不着,但是记忆里有。这些就需要挖掘、整理,用学术的办法再现。这些遗存一定要保护,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为挣钱破坏了它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被后人唾骂。所以保护是第一的,是前提性的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选择一些体现它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创新,这个创新不是拿捆绑的文物去挣钱。莫高窟一天接待量两三千个人就饱和了,但是拿高科技复制成若干个窟,有多少个人看都可以,这就是把保护和发展融合起来了,把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又能够保护文物,又能够实现发展,又能够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2014-03-07 13:47]

[主持人]路通了,心贴的更近了,可能咱们的事坐下来就更好谈了。我也知道咱们现在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甘肃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那么刚才您也反说甘肃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是我们也发现如果您不提的话,很多人可能一下子也反反应不出来,所以有这样一些资源咱们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去利用它?咱们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大省,但是还谈不上是一个文化强省,从大到强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还需要哪几个步骤来走? [2014-03-07 13:46]

[连辑]对,像博鳌这样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面向西域十七八个国家,以丝绸之路的文化为博览会的底色,这个文化沟通了两千年了,大家都是互相认同的,也是相对熟悉的,文化隔阂少,容易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做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就容易的多。我们现在和西方国家,和其他一些民族在经济交往上有隔阂,除了意识形态因素以外很大的因素是文化认同不统一。我们要和丝绸之路国家交往,文化认同高这是一个便利条件。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再搞经济往来就会容易的多,两千年以前都可以做,现在不能做吗?这是一个我们的独特的优势。敦煌文化是有内核的,“西佛东建”把文化带进来,然后又通过贸易把经济贸易往来建立起来,这个过程可能有过战争,有过冲突,但是更长的时间是融合,是包容,是合作,是交流,是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这是两千年敦煌文化的内核。我们利用这个古老的、非常成熟的、被各国所认同的文化,把它挖掘再现出来,和当代的世界价值主流和文化主流不是高度吻合的吗?我们现在也在倡导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合作,包容、理解。几千年以前敦煌文化就是这样,我们把它挖掘出来,拿它做文化底色,让大家来敦煌做客,搭建一个战略平台,搞经济交流恰到好处,恰到时日。 [2014-03-07 13:45]

[连辑]对呀,地理位置决定的。甘肃的文化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系是高度吻合的,现在中央要求相关省按照中央部署抓这个经济带的建设,我们甘肃省是其中的重要省份,这里面工作很多,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既是甘肃的事情,也是国家的责任给了我们承担。比方说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新兴战略产业的建设,这些都是按照国家的要求我们正在谋篇布局和全面展开。过去整个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和全国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拿现在这个基础想支撑起或担负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重任尚待时日,那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选择一个新的我们比较有优势的突破口,我个人认为就是抓文化产业。所以我们正好在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意区的过程中,总书记提出了大的概念。我们现在已经研究的这些成果和设计还有战略谋篇,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已经获得了甘肃省和国家的认同,比方说最大的还是要把敦煌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国际性的战略平台。它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经济合作的平台,想在敦煌做一个永久性的地质,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类似像东盟博览会这样。 [2014-03-07 13:43]

[主持人]所以咱们给经济带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2014-03-07 13:44]

[连辑:]我们是全境范围都在其中,全境范围里河西走廊又是“带中之带”,所以在7800公里长的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是最黄金的一段。因为丝绸之路运输的物品要通过长安进入西域国家,长安那一带相对分散,有几个路线,但是进入甘肃的河西走廊就只有这一条路线,北边是沙漠戈壁,南边是祁连山,中间只有三块或四块小的绿洲,你不走这条线就是无路可走,所以所有的历史信息都会聚到这个管道里,一出了新疆就又散成了南路、北路几条线。所以甘肃这个地方是历史信息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我们把它称为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所有的经济通道都离不开这个走廊,包括电力的、交通的、运输的、通信信息的,都离不开这个走廊,所以它的定位是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 [2014-03-07 13:43]

[主持人]那怎么究竟处在经济带中什么位置呢? [2014-03-07 13:42]

[连辑]高度吻合。2009年国务院批准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29号文件,就已经定位了要在文化建设上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我们这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是用的国家给我们的战略定位。 [2014-03-07 13:42]

[主持人]各位听众,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报道《做客中央台》。今天做客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连部长我们知道去年9月份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四国,首次提出了要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很想知道,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咱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两者有怎样的关系? [2014-03-07 13:42]

[主持人]好的,感谢海滨。 [2014-03-07 13:41]

[海滨]我们特别希望这一小段对话能给这位文化官员展现了一个不一样另外一个小的侧面,我们时间继续交还给胡凡。 [2014-03-07 13:41]

[连辑]写字、画画、读书。晚上我经常熬的很晚,有时候刻章可以刻到后半夜,睡着了,梦醒了,梦里面觉得哪一刀不对,起来又刻。写字也是这样的,等把这一幅字创作的自己满意了,一看表已经下半夜四点了。 [2014-03-07 13:41]

[海滨]在这个情况下最后一个问题,空闲的时间,当然这可能是海绵当中非常小的一段空间,您最喜欢做什么? [2014-03-07 13:41]

[连辑]是。 [2014-03-07 13:41]

[海滨]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的公务事物当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自己所有的私人时间要像海绵一样的一点一点挤出来。 [2014-03-07 13:41]

[连辑]我也不知道,在海绵里吧,要挤就能出来。
 [2014-03-07 13:41]

[海滨]您的时间去哪了? [2014-03-07 13:41]

[连辑]时间不够用。现在我大学毕业已经30多年了,30年的时候同学聚会说连辑你来一趟吧,我说我去不了,没有时间。那你写一段感言吧,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也没有时间写,我就写了三句话:30年很忙,30年很累,30年很值。 [2014-03-07 13:40]

[海滨]那会儿真的就是有这种想法。最后一个问题:今年春节有首歌特别火《时间都去哪了》,我再刻意的问您一下,三个问题,第一个您觉得时间够不够用? [2014-03-07 13:40]

[连辑]应该是有关系的。我们年轻时候的理想还是家国情怀,有个人的成就个人事业的这种想法,但也有为国家捐着七尺男儿之躯的这种抱负也有。 [2014-03-07 13:40]

[海滨]今这一段您所处的位置跟曾经青年时代的理想追求有关系吗? [2014-03-07 13:40]

[连辑]你挺了解我的想法,这个确实是,但是我们差不多算公众人物,基本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2014-03-07 13:40]

[海滨]还有,比如有那种更加自由的空间,能让自己率性的做点事情,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 [2014-03-07 13:40]

[连辑]那是奢望,做不到。 [2014-03-07 13:40]

[海滨]我猜想,比如空余时间多一点,对您来说会不会是一种幸福? [2014-03-07 13:40]

[连辑]我觉得幸福就是自己设计一个愿望。 [2014-03-07 13:40]

[海滨]但是您别忘了,以后多听听中国之声。还有人问了,对您个人来说幸福是什么? [2014-03-07 13:39]

[连辑]多种多样,电视很重要,网络每天晚上打开看看,人民网、新华网。报纸就是随时随地,另外现在获取新闻的渠道还有就是交流,网上有些事情,你不问就有人告诉你了,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口口相传的渠道。 [2014-03-07 13:39]

[海滨]您获取的渠道呢? [2014-03-07 13:39]

[连辑]新闻我也是什么都关心,就是凡是社会或者是发生在当前的重要问题我都关心,作为官员还是要兼听则明。 [2014-03-07 13:39]

[海滨]算了,这个不考了,考不倒他,我们不考了!再问您,您平时关心哪方面的新闻?这不是文化了。 [2014-03-07 13:39]

[连辑]那多了,剪纸,箱包、皮影、砖雕、刻葫芦、泥人,还有特色的音乐。 [2014-03-07 13:38]

[海滨]甘肃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除了咱们谈到的莫高窟以外,还有什么? [2014-03-07 13:38]

[连辑]对各种文化现象我都能接受,但是就我自己的习惯我当然喜欢文学了。我过去早些时候搞文学创作,包括搞过剧本,写过小说,写过散文,现在没有多少时间了,就是“汽车文学”——坐在汽车里把手机打开然后想一首诗。 [2014-03-07 13:38]

[海滨]那这当中还是有最喜欢的吗? [2014-03-07 13:38]

[连辑]这和我的性格相一致的是什么呢?我什么都喜欢,我希望我是一个多面性的多兴趣点,不是专家型,是学者型的。 [2014-03-07 13:38]

[海滨]还有人问了,说您作为管文化的部长,比较喜欢哪种形式的文化?话剧、电影、读书等等,包括旅游,您是比较喜欢哪种? [2014-03-07 13:38]

[连辑]就是吃饭。就这一句和你刚才说的牛肉面是配起套了。 [2014-03-07 13:37]

[海滨]是牛肉面还是吃牛肉面。 [2014-03-07 13:37]

[连辑]比方说你要吃牛肉面,就是“吧嗒一嘀(音)”。 [2014-03-07 13:37]

[海滨]还有一种豪放。有人让你说最熟的蒙古语是什么?会说吗?我觉得山西人未必会说。 [2014-03-07 13:37]

[连辑]那种大草原让我获益最深的,就是我训练自己能有草原一样的胸怀。 [2014-03-07 13:37]

[海滨]20年对自己的修炼,这个东西在性格当中已经根深蒂固凝聚在自己的身上了。 [2014-03-07 13:36]

[连辑]绿色的净土。养眼、养身、养神。 [2014-03-07 13:36]

[海滨]给您留下来什么? [2014-03-07 13:36]

[连辑]我在呼伦贝尔当过书记。 [2014-03-07 13:35]

[海滨]有20年,那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 [2014-03-07 13:35]

[连辑]对。 [2014-03-07 13:35]

[海滨]非常好,还有人问了,说知道您在内蒙古还工作20年,有吗? [2014-03-07 13:35]

[连辑]是的,你看我跟你说一个牛肉面,牛肉面的价值和铜奔马、麦积山、黄河是一样的,我们甘肃没什么河,就有一条河叫黄河,没什么书,就一本书叫《读者》,没什么面,叫牛肉面。 [2014-03-07 13:35]

[海滨]我们今天看韩国的一个《星星》,一块炸鸡都能成为一个文化向全球的侵蚀。 [2014-03-07 13:34]

[连辑]也可以,我觉得牛肉面,好象是碗里面的一个小世界,实际从运动看它是一个碗外的大世界。 [2014-03-07 13:34]

[海滨]这很重要。有人就问了,您刚才谈了那么多文化,这文化实力可以像牛肉面那么具体吗?上有莫高窟,下有牛肉面。 [2014-03-07 13:34]

[连辑]甘肃人的性格就像拉面似的,拉不断,如果再概括就是有定力。 [2014-03-07 13:34]

[海滨]您觉得甘肃人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吗? [2014-03-07 13:33]

[连辑]这就是甘肃人的性格。 [2014-03-07 13:33]

[海滨]我觉得那个牛肉面特能说明一个人,不管你抻、拉、扯、拽,它就不断,变而不断。 [2014-03-07 13:33]

[连辑]也可能有,但是我觉得甘肃人和山西人在性格上是高度一致的。 [2014-03-07 13:33]

[海滨]是这个差别,这当中有人的性格的差别吗? [2014-03-07 13:32]

[连辑]有区别,山西是吃醋,兰州吃辣椒。兰州的牛肉面偏辣、山西牛肉面偏酸。 [2014-03-07 13:32]

[海滨]山西是面食比较丰富的地方,请问部长,和兰州牛肉面相比,这味道有什么区别? [2014-03-07 13:32]

[连辑]山西。 [2014-03-07 13:31]

[海滨]连部长好,您刚才谈了很多大文化,我看这里面有很多小文化,第一个问题就问了,您的祖籍是山西? [2014-03-07 13:31]

[主持人]在这儿,在我们身边也有今天的新媒体观察员海滨,他帮您在网上搜罗了一些网友们、听众们对您感兴趣的话题。 [2014-03-07 13:30]

[连辑]点赞的少。 [2014-03-07 13:30]

[主持人]上网还是潜水的多,点赞的少。 [2014-03-07 13:30]

[连辑]上网是上网,但是微博、微信没开。 [2014-03-07 13:29]

[主持人]各位听众,欢迎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特别报道,做客中央台,此时此刻坐在我身边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再次欢迎连部长。因为您管宣传,不知道您平常上不上网,有没有微博和微信? [2014-03-07 13:28]

[连辑]所以这个我觉得我们抓的这一年,说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还是很多的,而且是很实在的。 [2014-03-07 13:28]

[主持人]并且他们能够参与其中,才能够有更多的理解,才能够达到共同这样一个受惠的效果。 [2014-03-07 13:27]

[连辑]再比方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2012年刚开始的时候,才4万多人从业,到2013年已经将近18万人,这增加的13万人就业就是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还有就是机构, 2012年大概不到一千户进入,现在已经是7000多户,企业的机构数就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现在又在抓一些更深入的工程,比方说乡村舞台的工程,这是面向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搭建的;比方说我们的文化集市工程,专门面向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的,农民过去生产唯一的门路就是种地、打工,从产业结构上说是低端的,也比较辛苦。后来我们搞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就希望农民利用他们业余时间手工劳动,剪纸、皮影、箱包,作为产业没人去抓,那我们就把它抓起来。剪纸就能挣钱,何乐而不为呢?种土豆得壮年人才能做,剪纸老太太也可以做,小孩也可以做;种土豆只有夏天无霜期可以做,剪纸冬天也可以剪;种土豆只能白天去劳动,剪纸晚上也可以剪。所以剪纸是一个全天侯的劳动,为什么不做类似这样的文化产业来富民兴农呢?所以我们就觉得文化产业抓的好,可能还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门路,增加一个农村产业的类型,这不是对老百姓普惠性的好处吗。 [2014-03-07 13:26]

[主持人]可能也是得益于这样一个户户通,今天此时此刻,咱们的这些甘肃的百姓才能够听到您在广播里头做的这个直播,对他们这样一些倾诉和讲解。 [2014-03-07 13:24]

[连辑]这个就多了,因为文化和别的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它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公益性属性。如果是一个纯粹的经济产业,那它逐利性是很强的,有好处他就愿意做,没有好处他就不愿意做。但文化有很强的公益性,所以文化做的越大,产品越多越丰富,公益性的特征会越明显,提供给公众的公共产品种类丰富度会越高。所以我们文化做强做大了以后对老百姓只能带来更多好处,如果从公共事业角度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普及,给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平台和条件,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我们通过改革大量的文艺工作者、文艺机构、文艺人才,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服务困难群众,商业性公益性的演出数量很多,给提供产品也很多,这是第二。第三就是我们通过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说的户户通,如果没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我国再搞五年也搞不完。早期这个设计一年只搞70万,290万得搞多少年,后来因为这个创新区来了,大家说咬着牙关一次把它搞完,一年就搞完了,从70万户受惠到290万户受惠,这多大的区别呀,这个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啊。 [2014-03-07 13:23]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很多顶层的设计,我们很关心就当地的百姓真正从这样的一个改革的过程当中能够得到多少具体的实惠? [2014-03-07 13:19]

[连辑]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在全国是顶尖的,在第一方阵里面还靠前。我们查了一下,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度在全国31个省里排前5位,现在中华民族从传说到始祖性的、源头性的文化有许多发生在甘肃,比方说伏羲、女娲、西王母、周祖、秦祖、秦先祖,秦始皇的前13代祖先都在甘肃,所以他带有中华民族的源头性,尽管不是唯一的。这是我们要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原因,我们比别的省更有优势。 [2014-03-07 13:17]

[主持人]其实您说到的就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去年的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是正式批复了要支持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甘肃的文化发展的战略也上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这样一个层面了,可以说就是刚才您提到的敦煌也是这个传承创新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甘肃除了敦煌还有很多其他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在这儿您是不是再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一下。 [2014-03-07 13:16]

[连辑]怎么办呢?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外头面专门做了一个数字化的游客服务中心,用世界最先进的3D技术复制了一些洞窟,一点开就身临其境。这个已经做了十几窟了,效果非常好。这个高科技手段做完了以后,我们可以根据分类把它做些逻辑性的梳理,比方按年代,大家可以看到北朝是什么样的,唐朝是什么样的,隋朝是什么样的,元以后是什么样子,能够顺着年代脉络看出眉目来。像这种办法,又是3D的现代手法,有情景感有互动,年轻人也喜欢,这种办法就能解决刚才我说的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正在做。 [2014-03-07 13:15]

[主持人]我们都是走马观花,研究式的。 [2014-03-07 13:14]

[连辑]举例说,我们490个窟,要是导游领着你东一个西一个看,一是历史年代联系不起来,一是对宗教故事的系统性逻辑性你没有办法掌握。就是导游说那一点上有一点感性认识,理性上是联系不起来的,这就是我们到莫高窟旅游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也不可能让一个游客从一窟看到490窟,从北朝看到唐朝,从唐朝看到隋朝,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014-03-07 13:14]

[连辑]你说这个是对的,因为敦煌毕竟太过古老了,离我们两千多年,敦煌辉煌的历史也超过一千年,而这一千年不在后一千年,在前一千年,所以用现代人的知识积累、学术基础、生活体验,或者是现在的这种阅读、游览的生活习惯来理解敦煌,挺难的。到敦煌的游客大概五分之四在鸣沙山、月亮湖,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很有限,这是其一;其二,假如敦煌玩完了以后大家交流心得,人们可以尽情的去说鸣沙山、月牙泉、魔鬼城、阳关、玉门关,但是很少有人坐下来谈莫高窟的。看不懂,这就是历史过分久远,专业性、学术性,艺术性太强,对普通游客来说,特别对当代的小青年来说确实有隔阂。但这个责任不在敦煌,不在莫高窟,不在历史,而在于我们怎么通过一个媒介,让当代的年轻人也能够像接触大自然、接触他们非常熟悉的事物那样,接触敦煌、接触莫高窟,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是存在的,问的也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复杂的深奥的敦煌莫高窟文化做通俗的现代化的解读和传播,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2014-03-07 13:13]

[主持人]这是一座精神的文化的富矿,对于年轻人而言,对于我们怎么样更好的去把它推介出去,能够更接地气的让大家去理解,这个上面会不会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咱们怎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2014-03-07 13:12]

[连辑]我们研究敦煌一年半,我们真正的成绩是突破了我们自己,真正的成绩是发现了我们自己的卑微和不足,这是我们研究敦煌第一成果。 [2014-03-07 13:11]

[主持人]懂的越多,才可能有更多的敬畏,才对这个东西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2014-03-07 13:11]

[连辑]练习书法来领悟敦煌,我们练习书法,最核心的是要提高眼界或者叫艺术格局。这个比临帖子、写字要重要的多。你的艺术眼界、你的艺术格局决定着字的内涵、字的品质,这是最核心的。不是说你练了多长时间练的很精准了,出了字就肯定好看,不是这样。这个道理和我们看敦煌是一个道理,敦煌到底有多伟大,我们怎么把握敦煌,不是取决于我们身体在哪里、我们生活在哪里。我可能和敦煌零距离接触,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眼界,没有这种格局,你不真正懂得敦煌,其实你还是离敦煌非常非常遥远的。所以我觉得拿书法的理解去理解敦煌是相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抓敦煌建设,第一个大任务就是解决我们当代人包括政府、社会,包括领导,包括普通群众怎么能够用更高的眼界和胸怀、格局来重新审视敦煌,真正懂得敦煌。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解决。我自己有一点体会,去年我们搞敦煌国际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建设规划的时候,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案头工作,对敦煌已经可以说的清楚的,是可以把握得了的,是可以描写出来的。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越研究,我们觉得敦煌离我们越高大、越远、越陌生;越研究越觉得我们知识不够,我们理解能力不够;越研究越觉得敦煌的伟大是客观的,我们的渺小是因为我们主观努力不到位造成的。所以你要真正解决把握敦煌、认识敦煌、理解敦煌,然后参与敦煌的建设,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自己,把自己变得伟大起来,把自己变得明白起来,把自己变得有格局、有眼光、有胸怀,你才有可能下手去做敦煌的事情。 [2014-03-07 13:10]

[主持人]您在反复提伟大的敦煌,敦煌文化真的可能像书法艺术一样。刚才的片花中我们介绍了,您除了是一个官员,还是一个文化名人,可能有一些听众不太了解,其实您是一位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也是中国书画家协会的副主席。刚才我们说敦煌的文化可能就像书法艺术一样,是我们最熟悉的,但同样也是最说不清楚、最陌生的一种古老艺术,可以说是“人人心中有,但是嘴边无”。但是既然要把它做成一张打得响的名片,怎么样才能够让它的面目更加清晰?因为您刚才也提到了,可能土生土长的敦煌人都对它的价值了解的不是太深。 [2014-03-07 13:08]

[连辑]我觉得还好,因为我们敦煌人长期生活在敦煌,身在福中不知福,对敦煌到底有多伟大、应该怎样去匍匐仰视它崇敬它,我们缺少这种崇敬的心理。为什么?因为我们好多人常年生活在敦煌,实际对敦煌并不是十分了解。如果真正知道敦煌有多么伟大,他会像崇拜上帝一样崇拜敦煌,会调节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伟大的敦煌。 [2014-03-07 13:07]

[主持人]听到这些批评和提醒的话你会觉得刺耳吗? [2014-03-07 13:06]

[连辑]所谓的软件我觉得和旅游文化最相关的是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和人口素质、专业素质,包括服务作为新型第三产业人们对它的认知、把握,对它的熟悉程度、驾驭能力这些东西(相关)。可能和花钱和盖房子修马路关系不大,但是它才是这个城市的核心。这也是大家经常提醒或批评我们的,也是我们觉得必须要抓紧解决的问题。 [2014-03-07 13:06]

[主持人]但是我们知道硬件可能好管好追,但是软件的提升还是要真正下功夫,不可能立竿见影见到效果的。 [2014-03-07 13:05]

[连辑]但是去了以后敦煌的人文环境、生活条件、其他综合保障和这种顶尖级的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不相匹配,所以会留下一些遗憾或者是不满,过去是这样的,这个状况现在也没有完全改变。所以最近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城市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还有就是为顶尖级的文化旅游产品、线路提供和顶尖级资源相匹配的顶尖级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所以在整个敦煌文化国际名城建设的整体规划里面,专门就城市建设、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做了专题研究和部署。 [2014-03-07 13:05]

[主持人]比如说我就没去过,一直心向往之。 [2014-03-07 13:04]

[连辑]是的,他讲的是他的切身感受,我觉得是符合实际的。过去人们说敦煌有,一句习惯的口头禅,就是“不去后悔,去了也后悔。”不去后悔是说那里的文化资源太丰厚了,如果不去领略一下此生都会后悔的。 [2014-03-07 13:04]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一位旅游者,一位背包客,刚刚从敦煌回来,他的一些具体感受。提到甘肃旅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去莫高窟看一看,刚才这位驴友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是可以感受到口口相传对于旅游来说是一张最好的名片。我们知道,甘肃在大力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刚才听这位驴友的意见,在硬件、软件上或许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个对你们的工作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帮助? [2014-03-07 13:03]

[驴友]我是一名背包客,一直被敦煌的莫高窟、月牙泉还有鸣沙山深深吸引,所以我今天专门去了一趟,然后到了敦煌之后,的确感觉这些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特别的让人震撼。但是仔细的回想,又感觉好像除了这些静态的经典之外,没有特别让我感觉惊喜的地方。建议当地能不能再完善一些敦煌的旅游设施,还有像软件方面的一些建设能不能够做的更好一些,让大家能够来得了,而且能玩的更加尽兴。 [2014-03-07 13:03]

[主持人]一开始连部长就提到了敦煌,我们今天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份“改革考卷”,今天“改革考卷”的第一部分,我们要进入“案例题”的环节。来听一位到敦煌旅游的驴友的感受:     [2014-03-07 13:02]

[连辑]听众朋友们好!欢迎听众朋友到敦煌做客。 [2014-03-07 13:01]

[主持人]今天来直播间做客的是我们的连部长,连部长欢迎您!先跟我们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打声招呼吧。 [2014-03-07 13:01]

[片花]他是一名官员,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呼伦贝尔大草原赋予他宽阔的文化视野,敦煌莫高窟又为他的思想增添了几分厚重。从到甘肃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为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鼓与呼。他的目标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赋予文化元素商业的价值和经济的属性,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是甘肃的必然选择。” 为此,他殚精竭虑,在千里丝绸之路上挥汗如雨。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 [2014-03-07 13:00]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中午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报道《做客中央台》,我是胡凡。那今天究竟是那位嘉宾来做客呢?我们来一块了解一下: [2014-03-07 13:00]

[简介]连辑,男,中共党员,高级工商管理硕士,1955年10月18日生,山西沁源人,现任中共甘肃省委委员、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2014-03-06 16:54]

[央广网]3月7日下午13:00-14: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访谈《做客中央台》邀请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畅谈甘肃文化发展。届时中国之声、中国广播网、中国之声微电台将同步音视频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2014-03-06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