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我们谈制度建设,谈到了我们各个方面的这样一个保障体系。今天我们谈文化建设,也谈到了更多软实力方面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多的为农民工增强他们的权益。时间过得很快,节目进入到了尾声,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同时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这关系到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发展。感谢两位来到《政务直通》节目现场,和我们分享你们的调研和观点,更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和参与,明晚的《政务直通》将关注食品安全的话题,接下来也请您锁定频率,收听接下来的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 [2014-03-11 21:59]

[何香久]这个问题关注点可以说比较多,我们想把这个问题做成一个很有温度的话题。有很多年纪比较大的农民工跟我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以后的养老问题,他们干到60多岁干不动了,回到了农村,前些年没有交医保,现在交医保也很难,他们就成为一个没有医保的人,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所以说病不起,有小病抗着,有大病就听天由命了,他对自己的养老充满了担忧。所以说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定要能跟得上,这个群体是不能忽略的。 [2014-03-11 21:58]

[主持人]这实际上谈到了我们刚刚前面说到的,一方面是孩子去哪儿大家很关心,再一方面我们的爸爸妈妈的养老问题大家同样关心,何先生在您的调研当中这是不是也是大家关注比较多的两个问题? [2014-03-11 21:57]

[曾香桂]对,我当时的建议就希望它能够更完善,能够在网上办理转移,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转移,这很方便。另外,他们担心在这家企业里交了不够15年的话,又达到退休年龄了,就不能接着交,还不如交农保比较划算,因为农保缴费比较低。所以我觉得还是可以让他们选择是在户籍地交还是在务工地交。 [2014-03-11 21:56]

[主持人]刚刚这段采访里说到了保障保险的问题,要请出曾香桂,您这次的三份建议当中还有一份我们没说,叫做《以点带面推动社保体系更完善》。其中提到要提高农民工参保地域的选择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份建议? [2014-03-11 21:56]

[曾香桂]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工人不愿意参保,主要是对社保不是很理解,在打工不稳定的情况下,对社保的转移等各方面的信息都不太了解。 [2014-03-11 21:56]

[主持人]刚刚这段采访里说到了保障保险的问题,要请出曾香桂,您这次的三份建议当中还有一份我们没说,叫做《以点带面推动社保体系更完善》。其中提到要提高农民工参保地域的选择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份建议? [2014-03-11 21:56]

[陈静瑜]今年的建议就是我希望在我们国家的工伤保险的基金里面专门批一块出来作为尘肺病专项的救治资金,保证尘肺病救助的医疗费用,实际上工伤保险这个基金有一千亿的余额,这个一千亿的余额主要是发达地区的,但是很多农民工从贫困地区到了一些发达的地区以后,他其实从事这一类比如说尘肺的作业以后,回去以后很多的农民工带了一身病回去,他把贡献留给了发达地区。所以我觉得从国家的层面可以做一种平衡,如果你本身工伤保险基金有一千个亿余额的话,你拿出一部分来,实际上完全可以做一个尘肺病的专项救助体系。另外,就是当地的政府也可以从财务拿出一小部分来。第三块就是从事尘肺病作业的企业,根据他的生产总值,国家也可以收取一部分尘肺病的防护资金,我觉得至少目前来讲这部分费用可以拿出来作为尘肺病的医疗救助应该还是可以的。 [2014-03-11 21:55]

[主持人]今天是3月11日,恰好是整整一年以前的这一天,陈院长正式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切实解决尘肺病患者医疗救助相关问题的建议》。陈院长告诉我,去年的议案提交后,人力资源和民政部门非常重视,曾经特意赶往无锡他所在的医院核实情况,也征求人大代表的意见,与此同时,陈院长调研发现:尽管"尘肺病占职业病案例的八成以上",但是大部分中小非公企业没有为工人缴纳工伤保险,而流动性大的企业,工人脱保现象同样严重,没有办法强制性征缴。此外,尘肺病也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内。因此今年,他又提出了新的建议,建议在工伤保险基金内建立尘肺病救助基金。 [2014-03-11 21:55]

[陈静瑜]我主要是提了一个我们国家对尘肺病的诊断治疗一要规范,另外要预防为主,就像雾霾一样,研究雾霾对人产生肺癌发病的几率还不如花成本来预防雾霾的发生。所以去年的建议当中我重点讲了希望管理部门尤其是工伤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尘肺病的企业的管理,假如说有尘肺病作业的企业本来对员工没有起到的保护作用,那这个执照就不应该给他。另外一个就是早期对尘肺病人进行干预,早期的诊断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很多尘肺病人都在非常偏远的缺医少药的矿区,我曾经接触过最严重的一个病人,20多岁的小伙子,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矿里工作,两年不到,两个肺都变成像石头一样了。我看了以后真的是触目惊心。后来问他可能也会感觉到呼吸困难了,为什么不去看呢?他说他也去看了,人家就给他吃吃药,作为伤风感冒咳嗽就过了。所以我感到非常无奈,很多企业还没有完完全全认识到尘肺病到晚期以后对病人带来的伤害。所以我去年主要建议是希望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尘肺病结石的诊断、结石的流程,不要很多病人都像这个张海涛(音)一样,很无奈要去做开胸验肺。 [2014-03-11 21:54]

[主持人]成本高、而且病人往往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陈先生所在的医院2013年肺移植手术量占全国70%,成为全球八大肺移植中心之一。他在工作中发现,"90%以上的尘肺患者发病年龄在30-50岁之间,这就意味着他们往往都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去年他主要关注的是尘肺病的规范治疗,特别是早期诊断的问题。 [2014-03-11 21:53]

[陈静瑜]因为我从事肺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已经有20多年了,我接触了很多尘肺病人,尤其是到了晚期的。这一类的尘肺病人是非常痛苦的,他们都知道呼吸衰竭24小时离不开氧气,也不能够下来活动能够走路,非常痛苦。这一类的尘肺病人到我们医院来求助来治疗的很多。尘肺病目前来讲实际上是没办法治愈的,早期诊断、早期加强预防治疗的话可以延缓病人呼吸困难发生的程度,但是到了晚期,中末期的尘肺病再去做任何治疗都是没有办法的。我接触到的尘肺病人基本上已经呼吸困难了,24小时离不开氧气了,活动能力都受限,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很多。另外一个关键是不能激发其他的肺部感染,比如一个感冒一个肺炎并发可能对他来讲就有致命的危险。所以这类病人我都是嘱咐他你平时就在家里面,不要做剧烈的活动,另外一个要很小心,增加一些免疫能力,防止激发的病毒感染、肺部感染,这些可能会加重你呼衰的发生。甚至到了晚期以后心衰也会增加,引起肺心病,心功能也不强,病人治疗的成本可能就更加高。 [2014-03-11 21:52]

[主持人]我们知道作为医疗界的委员可能两会上值得关注的热点有很多,比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为什么这一次陈静瑜特别又谈到尘肺病的话题呢? [2014-03-11 21:52]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我是方亮。今晚我们关注农民工的诉求。做客直播间的嘉宾: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先生,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女士。户籍改革、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就业培训,每一年的两会上,关于农民工权益的讨论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这里面也离不开医疗救助的话题。今天我也采访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先生。 [2014-03-11 21:52]

[主持人]微博互动平台一位朋友说也许只有户籍制度改变,才能真正改变农民工这个称谓。还有位朋友说我是名制造业生产工,贵州人,现在在广东一家私营五金加工厂打工,在我们厂里福利是欠缺的,老板已经不错了,不会拖欠工资,他们说我们属于计件式的,货源稳定的话,一概月大概三千来块,到淡季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一千来块,一年下来省吃俭用也就剩下2-3万块钱,对于文化娱乐方面何委员说得是太对了。"烟雨寒情"说我也是农民工,关注一下私企的工作时间问题,就是三部曲——吃饭睡觉工作,除了这些一点时间都没有,工作大部分还在12小时以上。还有朋友谈到了职业健康的问题,今天我们在采访当中也重点谈到了这个话题,我们稍事休息,马上来聊一聊农民工健康权益的保障。 [2014-03-11 21:51]

[何香久]绝对不现实,所以说当我问到农民工有没有书的时候,有一个民工20多岁,他说我有书,就给我拿了书,拿来一看是旧杂志,没有封面,内页撕掉了很多,然后我就看这本书,看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本读者文摘,我说你这本书什么时候买的,他说不是我买的,我有个工友留给我的,他走了把这书留给我,在我身上待三年了,里面的文章我都能背过了。但是就这样他也舍不得拿出来钱来买书。 [2014-03-11 21:50]

[主持人]顺着您的思路往下说,一天可能挣100多块钱,拿40块钱去旅馆住宿,再拿30块钱的吃饭,可能这一天就剩不下什么钱了。回到您开场说到文化权益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一本杂志可能一、二十块钱,已经算比较常见的了,在这种收入基础上再拿出一、二十块钱去买本杂志,本身似乎也不现实。 [2014-03-11 21:49]

[何香久]真的,你知道农民工跟我说什么,他说我都快变回猴子去了,他说的很幽默,但是我心里压了块石头。 [2014-03-11 21:49]

[主持人]大家听的可能稍微有一点幽默,但这背后的辛酸其实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2014-03-11 21:49]

[何香久]农民工工资的上涨是需要通过市场来调节的,应该不断地给农民工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的生存成本特别高,而且我们各级政府对他们的保障一定要跟得上,我给你举个例子,我问那些住桥洞的农民工,我说你们怎么不去找个旅馆住一住,有一个农民工就说我旁边不远就有一个40块钱的地下室的旅馆,但是你想想我一天挣100多块钱我拿出40块钱来住,我拿出30多块钱来吃,我还剩几个钱,所以说我宁愿在外面漂泊,有什么地方住什么地方,我们也不敢去住那个旅馆,我们住不起。他说:你看我住桥洞是最好的,我在深圳的时候我在树上住。我说你为什么在树上住啊?他说:我一开始蹲车站蹲公园,一晚上被赶了七八回,根本睡不了觉。后来我总结出经验来,保安来了,拿手电往草里照,往地下照从来不往上边照,他一看树上是最安全的,就到树上去睡。我说树上怎么睡啊,他说找个三个叉树,两个腿骑着一个叉,后背靠着两个叉拿袋子拦起来就像我们椅子靠背一样,他就靠在靠背上睡,他说很危险,必须保证这个姿势不能让我自己掉下去,否则就跟跳楼差不多,跌下水泥地。 [2014-03-11 21:46]

[主持人]我看看我们的微博互动平台,"傲雪黄梅123"说年轻的农民工喜欢留在城市,而岁数大一点的喜欢城市里挣钱回老家去花,选择在老家去住,一来城市开销大,挣的钱,少养不起,更别提买房了,廉租房也很少听说有农民工的份儿,第二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楚留香"说冬天有一天天没亮,去某地路过一个立交桥看到路灯下很多的农民工兄弟,聚着堆在寒风中等活,还有更多的陆续从四面赶来,一边吃着简单的早餐,一边匆匆的走着,他说那天才头一次注意到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幻影风从哪儿来"说发展乡村让农民工不要背井离乡才是正道,"南朝车辆汽"虽然现在农民工的工资貌似可以,往往社会福利保险等等容易产生欠缺,最关键的是不能够得到城里人的尊重和认可。我在准备今天晚上节目的时候,也采访过几位农民工人大代表,我问,如果有人来北京打工小二十年的时间,刚来的时候,工资3、400,那个时候觉得这个工资怎么样?还行,那时候大家伙工资差不多都是这个数;20年之后现在的工资水平呢,往往会说也涨了,但比起平均涨幅或者其他工种,齐头并进的速度总是要落后一些,何先生怎么看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2014-03-11 21:44]

[何香久]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是一种契约精神,现在我们的契约精神很贫血,有些老板是这样的,我需要招工人了,正好我有个急活儿,离过年还要干三四个月,正好过年一放假,过年又没活你们停薪吧,这样农民工有跟他们长期合作的契约关系吗?不可能。这样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建立一种非常诚信的契约关系,这种社会的契约关系建立的非常合理了,那么农民工跟这个企业的劳资关系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协调的可能。 [2014-03-11 21:42]

[主持人]在这背后实际上是说没有谁天生就喜欢每年换一个地方,大家都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踏踏实实的家,长期的安定下来。何先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觉得最关键是要抓好什么问题? [2014-03-11 21:42]

[曾香桂]我和这个企业结缘是在2000年,在这里一共工作了十多年了,对这个企业是很有感情的,所以一直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把公司的客户当成是自己的上帝,很用心地在做服务工作,也做得就是特别开心、特别投入,我觉得我和这个企业已经融入到一块了。 [2014-03-11 21:41]

[主持人]你在一线这么长时间,自己从打工再到管理者,有没有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 [2014-03-11 21:41]

[曾香桂]有这种情况,但是我更主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长久合作关系,在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让员工有用武之地,有发展的盼头,能够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担当,这有利于劳资关系。 [2014-03-11 21:41]

[主持人]好像每年过完年之后我们都会关注,尤其是这一两年,阶段性的招工荒、用工难出现,很多大家说农民工工资涨起来是一件好事,他们也终于可以挑选老板了,但是也有人讲从这里面或许能够看出,绝大多数的老板,包括绝大多数的工人,彼此之间都没有想着我们长远的做一件什么样的事,都是有了订单之后先干完明年再说,至于明年反正等明年的行情再看,香桂这种说法你觉得属实吗? [2014-03-11 21:41]

[曾香桂]好些了,但是还是有个别拖欠的情况,有一些企业不是那么规范,规模也比较小,或者企业倒闭了,都有可能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 [2014-03-11 21:41]

[主持人]这方面可能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系统的投入,就像刚才香桂谈到的十个手指一块来弹钢琴。刚才何先生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词,我们把他放在农民工一块来谈,就是老板这个群体。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经常说农民工不能拖欠工资,那个时候老板经常作为一个负面词汇出现,今年哪个地方的老板是不是又拖欠农民工工资了,是不是应该曝光一下、打击一下?香桂我想问问,这方面的情况是不是好一些了呢? [2014-03-11 21:40]

[何香久]他们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服务都需要引导,就是说你自己需要什么,农民工有时候可能很茫然,你告诉他应该看哪些书,哪些书对你会有用的,你应该看一些电影,这些都是有用的。你需要引导他们。 [2014-03-11 21:39]

[主持人]首先要充分重视起来,然后要考虑农民工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需求。 [2014-03-11 21:39]

[何香久]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个就是给农民工提供合适对路的文化需求品,量身打造他们的服务。对于政府来说要给农民工实行文化低保,这个考量一定是要有的。比如说在农民工聚集的地方给大家放几场电影或者搞几台演出,这些可以让政府来买单,这个是能做到的,而且社区要把农民工纳入他们的管理范围,可以让农民工参与社区的文化生活,有些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再有可以建一些流动的图书馆,比如说山东淄博的张店区,他们就建立一些流动的图书馆,把四个图书馆的书挑捡农民工喜欢看的那部分,直接进入工地,让农民工借阅,很受农民的欢迎。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我自己也搞这个实验,正在做,我跟一个老板就沟通好了,我说你出一点钱,咱们建一个农民工流动图书馆,咱就供应农民工,企业是愿意这么做的。我们说要调动很多的积极性,不光是政府,当然政府是个主导作用,还有一些企业间、社会各界的赞助捐助都是可以的,我们要动方方面面的元素来多为农民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2014-03-11 21:37]

[主持人]您看香桂说到这样一个现实,何先生在您心目当中设想到这样一个未来无差别的服务,肯定彼此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您觉得应该怎么样来尽快的弥补这个差别? [2014-03-11 21:37]

[曾香桂]这方面反而就比较少,更多的是开展文艺性的节目,或者去城里和女工交流,问问她们有些什么需求,从而开展一些活动。 [2014-03-11 21:37]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何先生刚才谈到的文化方面的活动,比如说搭春节的顺风车之外,有没有专场的文艺演出,或者问一问大家有什么书籍阅读方面的需求? [2014-03-11 21:37]

[曾香桂]要够融入到当地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必须要先安居乐业。其次,当地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比如提供一些职业培训,让农民工能够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在住房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或廉租房,让农民工能参与社会共建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比如,东莞就有一个新莞人服务局,专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举办各种活动,如春节免费搭车、小候鸟关爱,帮助大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拉近大家的距离。 [2014-03-11 21:34]

[主持人]何先生刚刚谈到的这一点,我注意到香桂的另一份提案中有一个很文艺的表述,叫做《十个手指弹钢琴建立起外来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这个十个手指弹钢琴怎么理解? [2014-03-11 21:33]

[何香久]他在文化上能融入,才能真正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封闭的乡村文化和开放的城市文化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文化冲突,封闭的社交生活,孤岛化的文化生存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一个神话,所以说必须要给他们应该享受的文化权利,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要给他没有差别的文化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的需要。 [2014-03-11 21:32]

[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您提到的加强文化权益方面的投入和保障能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2014-03-11 21:32]

[何香久]这不是个案,我问过好几个90后的孩子,基本上的回答都和这个差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批新生代的农民工受的教育比他们的父辈要多,他对自己职业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说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的生活,这些孩子当年都是留守儿童,他父辈打工的时候,他们被放在农村了,可能他们感同身受,就是在农村父母不在身边那种苦处,可能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所以他才会这么说让我儿子以后成为城里人,这是他的文化的一个内驱力。 [2014-03-11 21:31]

[主持人]这样的回答会不会是个案? [2014-03-11 21:31]

[何香久]尤其是我们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乡村的认同。他们想什么呢?我问过一个90后的孩子,我说你进城务工以后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想都不想告诉我,就让我儿子成为城里人,我说你儿子多大了?我还没结婚呢,我还没对象呢。你像我们城里的90后绝对不会想这个问题,他充其量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这就蛮不错了,他绝对不会想他儿子怎么样怎么样。但是新生代的农民工他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2014-03-11 21:29]

[主持人]刚刚香桂谈到她在调查当中的了解,何先生在2012年开始跟那么多省份和地区农民工兄弟交流的过程当中,有听到过类似的描述吗? [2014-03-11 21:29]

[曾香桂]在我的调研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做“城里人”。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较高,入户门槛也比较高,可能会选择退而求其次,回到家乡的县城或者是一些中小城镇入户,从而达到市民的待遇。 [2014-03-11 21:28]

[主持人]可能很多工友最后都选择这样一个方式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但是会付出更多的经济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成本。我们也谈到了农民工进入大城市的户籍问题,您今年的三份建议中有一份同样的关注给出的却是不一样的解决路径,叫做《促进农民工在本土实现市民化》,为什么这么提? [2014-03-11 21:27]

[曾香桂]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具体多大我还没有去统计过。 [2014-03-11 21:27]

[主持人]这个“大部分”比例最大能占到多大? [2014-03-11 21:27]

[曾香桂]在东莞,难点主要是市政府财政上的压力,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员能够通过积分入学的方式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其余的两种方式就是读“贵族学校”,或者贫民化的民办学校。大部分农民工子弟还是在民办学校里面就读。 [2014-03-11 21:26]

[主持人]他今年的建议是怎么创建基层帮扶组织,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而对于随行儿童也应该取消借读费和择校费。薛志国的建议,有媒体解读为关键是“孩子去哪儿”的问题,留在家里,担心出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朱雪芹说,几年前她走进上海未成年人管教所,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那里85%以上都是外来人员的孩子时,非常震惊。带在身边呢,上学又不容易。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而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同样在北京当了20年保安,他说,就算“五证”齐全,入学路上依然困难重重。比如有的农民工暂住证地址是地下室,他的孩子可能就在上学上存在一些问题。曾香桂代表,我们之前谈到您去年的建议,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怎么样更好的进入公办学校,从而留在父母身边,虽然北京、东莞可能在一些具体情况上有差别,但是就你的调查,这里面的难点到底在哪里? [2014-03-11 21:25]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我是方亮。今晚我们关注农民工的诉求。做客直播间的嘉宾: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先生,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女士。这一届2987名人大代表中,农民工代表是31人,上一届只有3个人,从3到31,涨了差不多10倍。但对现在中国2亿6千万的农民工群体来说,这个比例并不高——平均每一个农民工代表的身上,都承载着800多万工友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位农民工代表的建议也都格外引人关注:给大家介绍薛志国先生,出身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普通农民家庭——1995年来到北京打工,这一干就是小20年的时间,现在,他在一家保安公司当经理,同时也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4-03-11 21:24]

[主持人]我们已经感受到今天来到直播现场的两位代表所关注的核心是在哪里了。这里是正在为您直播的《政务直通》,我们今晚关注的是怎样让进城务工人员更好的融入城市,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收听节目的同时,您依然可以登陆中国之声在新浪或者腾讯的实名微博,找到本期节目的内容预告贴,跟贴提问或者发表观点,和我们保持互动。稍事休息,我们马上回来。 [2014-03-11 21:23]

[何香久]他们什么话都不会和你们说,那么你要和他们能说话,首先要交朋友,要走进他们群体,我曾经以找侄子为名进入过一个农民工露宿的桥洞下面,我跟他们谈,然后越谈越亲热,我带着低价的烟,给他们散烟,这样感情马上就拉近了,然后这种身份又不是一个作家的身份,又不是一个干部的身份,你跟他谈的时候他什么话都跟你说。我问到他们的业余生活,他们说主要是第一睡觉,第二聊天,第三有时候打打扑克。如果挣钱多了,再找个有啤酒的地方,喝点啤酒、吃个烤串,这就是他们全部的业余生活。你问他看过书没?想看吗?第一,没时间,第二也不想买。 [2014-03-11 21:19]

[主持人]就是特别直接、特别生硬生的采访可能不会有好的结果。 [2014-03-11 21:19]

[何香久]因为2012年我接到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一个话题,写一本关于农民工的(非虚构)一个纪实文学,这本书的名字叫《他们的流年》,这样我就走近了我本来很陌生的群体,我在北京、四川、河南和我们河北,很多个城市采访过很多很多的农民工,大概有一百二三十口子人,这些农民工来自全国各地,但是采访农民工和一般采访是不一样的,带个录音笔、笔记本你把这玩艺儿一掏…… [2014-03-11 21:19]

[主持人]这是您的一个实地调查,我看到有媒体报道说您这个调查其实还颇为曲折,能跟我们说说吗? [2014-03-11 21:19]

[何香久]因为他们觉得跟城市隔了很大很大的距离,觉得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给市民建的,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参加过博物馆、图书馆类似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但是他们告诉我这些设施建完了就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说他们对城市的文化设施不敢问津。他们的收入虽然说这几年不断地在增多,但是他的生存成本很贵,刚才香桂也说了,孩子要上学,家里还有老人,还要租房,他们生活的成本很高,他与城里不一样,城里人有房,孩子可以上学,社会提供的保障很多,但是这些保障他们在城里他们享受不到,所以说他们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就选择那些没有成本的消费或者至少是价格比较低的那种消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我做过一个调查,大概在他收入的1%左右,最高也就到了2%。现在我们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按照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数字是2060块,他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大概是1%左右。 [2014-03-11 21:14]

[主持人]不敢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4-03-11 21:14]

[何香久]因为他们对城市任何的文化设施都是隔膜的,第一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文化生活,我深入地了解过农民工这个群体,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我都了解过,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一本书,很多的人一二十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我告诉他们我们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都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你们去过没去过?这些农民工说第一不敢去,第二没时间去,第三也不想去。 [2014-03-11 21:12]

[主持人]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2014-03-11 21:12]

[何香久]我觉得我们农民工进城以后首先面临的是文化的尴尬,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们这几年国家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是很大的,这几年国家财政投入700多个亿,干什么了?主要是村村通工程,再偏远的山村也能听到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也能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村村通工程是很有效的。我们建了60多万个乡村书屋,每一个乡镇都有文化站,但是我们政府投入了这么多钱,这些离开乡土的农民工享受不到了,而且我们政府投放在城市的这一部分文化红利农民工也享受不到。 [2014-03-11 21:11]

[主持人]实际上是能不能给大家更多选择的空间和更多选择的权利的问题。话题转到何先生这一边,曾女士这次拿出了三份建议,而您的提案主要突破口却放在了《让农民工享受更多的文化权益》,为什么聚焦这个点?  [2014-03-11 21:11]

[曾香桂]对,超过7成,所以我想愿意入户东莞,怎么样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让他们在流入地实现市民化。不愿意入户东莞,能否发展县一级的经济,让他们能够在本土市民化。 [2014-03-11 21:10]

[主持人]就是说不想拿到当地城市户籍的或者还在犹豫的这两个人群已经过了一半了? [2014-03-11 21:09]

[曾香桂]我作为农民工代表,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很大。既然当了代表,就要关心我们这个群体,怎么样能够让我们过得更好,或者在制度设计上让我们走得更好。所以,我就对农民工市民化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在东莞也发了两千多份的调查问卷,怎么样去实现市民化。调查结果让我有点意外,有28%的人愿意落户东莞,剩下的有人在考虑中,有的也会根本不考虑入户。 [2014-03-11 21:09]

[主持人]我们和你一起去期待。与去年相比,您今年提交了三份提案——《十个手指弹钢琴建立起外来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以点带面推动社保体系更完善》、《关于农民工"本土市民化"问题的若干建议》。从一份到三份,从着力教育问题到更宏观的农民工"市民化"话题,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2014-03-11 21:09]

[曾香桂]2013年给我的答复是,经费跟着人走是一种创新,也肯定这种做法,将会同财政部、教育部调研。具体的他当时跟我说就是在做学籍卡,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有希望,但是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现实,我也很期待。 [2014-03-11 21:08]

[主持人]也就是能不能以社保卡的形式,钱跟着人走。一年下来这个事情进展得怎么样? [2014-03-11 21:08]

[曾香桂]去年上民办小学是每学期2000多,但是不同学校收费也不一样。 [2014-03-11 21:08]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如果上不了公办学校要去民办学校的话,会不会收费?在当地大概差距多大? [2014-03-11 21:08]

[曾香桂]因为我身边的很多农民工子弟很难入读公办学校。每到小孩要读书的时候,大家心里面都很慌张。我进行了一些调研,希望农民工子弟能够入读公办学校最好,如果不能入读公办学校,也希望能够把我们在户籍地的义务教育经费够补贴到孩子读书的学费中,减轻我们供孩子读书的压力。另外,给民办学校资源的补贴,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福利,教师资源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2014-03-11 21:07]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三个字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我知道您去年两会上的提案也是关于农民工群体的,当时是建议把外来工子女在原户籍区本该享受的国家义务教育补贴转入到入学地来。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建议? [2014-03-11 21:07]

[曾香桂]我不介意农民工这个称谓,因为我感觉农民工背后的的福利待遇会比较受关注,被称为农民工还是产业工人都无所谓。 [2014-03-11 21:07]

[主持人]农民是农民,工人是工人,他也就不会经常放在一起。我记得去年河南代表团唯一的一位农民工代表来自山东枣庄,她叫张晓庆,她当时提出的议案就是能不能把农民工改称为产业工人。曾老师,在你以前打工过程中,包括后来当选为人大代表了,会介意这三个字的称呼吗? [2014-03-11 21:06]

[何香久]我们国家是个城乡二元结构,那么我们现在的农民还是一种社会阶层,是个社会身份,他还不是一种职业,什么时候我们把农民真正当作一种职业,或者他就成为一种职业,那我们才会有了很大的进步。 [2014-03-11 21:05]

[主持人]感谢两位嘉宾的光临。两会期间的政务直通,大家可能比较习惯听到书记、市长在节目里谈各自城市的发展,那么今晚的两位嘉宾他们的交集在哪儿呢?介绍一下,何老师今年带来了关于农民工的提案,主要围绕着的就是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而曾女士本人就是农民工代表,曾经在广东多个地方打工,现在是在东莞的一家物业公司担任工会主席的职务。这一次她带来三份建议,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所以我们今晚关注的群体就是农民工,要聊一聊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怎么样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其实,开场不停的说农民工、农民工这个词,这个词三个字本身似乎就充满了矛盾:干的是工人的活儿,身份却还是农民。所以我们也知道一直有学者呼吁:能不能取消"农民工"称谓。但是也有学者保留,说这正好揭示了这种尴尬——身份和职业的背离。我特意查了一下,农民工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1984年社科院的一本杂志里,这几年其实大家也已经更加熟悉比如农业转移人口或者叫进城务工人员这样的说法,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三个词都出现了。比如说这样的表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且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我不知道何先生怎么看围绕农民工这个词本身认识上的一些变化? [2014-03-11 21:02]

[曾香桂]谢谢。 [2014-03-11 21:02]

[主持人]感谢您来到我们直播现场。同时为您介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女士。欢迎您,香桂。 [2014-03-11 21:01]

[何香久]谢谢。 [2014-03-11 21:01]

[主持人]听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我是方亮。两会期间,每晚的21点到22点,《政务直通》和您一起直面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给大家介绍做客直播间的嘉宾:第一位,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先生!欢迎您何老师。 [2014-03-11 21:01]

[央广网]3月11日21:00-22:00,两会代表委员做客中国之声《政务直通》,共谈农民工困境。届时央广网将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2014-03-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