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4年全国两会 > 对话决策者 > 政务直通谈食品安全 > 直播摘要

3月12日代表委员做客中央台谈食品安全

2014-03-12 22:08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直播间现场(央广网记者 赵娜娜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 12日21点-22点,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尚勋武,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做客中央台《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谈食品安全。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我是主持人向菲。今晚做客《政务直通》的两位嘉宾是:全国政协常委、甘肃农业大学 尚勋武教授。尚教授晚上好。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我是主持人向菲。今晚做客《政务直通》的两位嘉宾是:全国政协常委、甘肃农业大学 尚勋武教授。尚教授晚上好。

  [尚勋武]听众朋友大家好。

  [记者]另外一位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雷晓凌教授。

  [雷晓凌]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今晚我们来关注食品安全。雷教授,您是广东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研究的领域就是食品安全。不过,听说今年您没有直接提食品安全方面的建议,而是提了一个关于边远地区土壤保护的建议?为什么?

  [雷晓凌]因为保护土壤就是保护食品的安全,这些年,我们关注到环境和土壤对食品安全其实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次提的建议就是要保护边远环境的土壤,因为边远环境的生态更脆弱,而且很多是水源经过带,如果不注意保护,就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进而污染大面积的土壤。

  [主持人]保护土壤就是保护食品安全,可能现在对于很多的一些听众而言,他们可能更关注到我们去超市我们去市场所买到的食品,是不是在保质期内或者它的制作加工的工艺是不是安全,雷教授,您现在已经是把目光放到更源头的一点,如果我们土壤不安全的话,所种植出来的所有的这些作物也势必会受到威胁。尚教授,您一直是与农民土地是有着最近距离的接触,据您在各地的调研情况来看,农村土壤现在目前的现状如何?

  [尚勋武]我们的土壤现状从两个方面看,一个从生产力看我们有一半的土壤是属于良好的土壤,有一半的土壤属于中低产田,生产力相对比较中低的。从土壤病害来讲我们这些年在土壤中出现局部的病害主要是因为污染因素造成的,比方说过度灌溉造成的次生盐渍化。比方说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中农药残留、化肥残留。另外,比方说地膜使用中不科学不回收造成的地膜污染。还有局部地方比方说一些重工业城市,矿山地区有局部农田因为胡乱堆放污水灌溉造成局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主持人]刚才尚教授也说了我们现在大概一半属于中低产天,所以在耕地质量比较低的情况下只有加大投入才能够取得较高的产出,所以您刚才也介绍了,现在我们实际上是以占世界8%的耕地却是消耗世界上30%以上的化肥这恐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化肥农药包括您刚才所说的一些重金属的这些对于土壤究竟会造成怎样的污染?我们的记者在全国的部分地区的田间地头也做了一些实地的探访,这样我们先去西北地区看一看。内蒙古赤峰市是全国粮食先进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产粮大市,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100亿斤,可以说是连续多年丰收。粮食丰收的背后,化肥、农药功不可没,但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凸显。

  [记者]3月10号下午,记者来到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在种田大户刘志的田地里,看到刚刚耕作完的土壤中,有一大片一大片板结的土块,刘志正在抽着烟发愁。

  [刘志]你说春季墒情不好,一翻地满地是大坷垃,就是板结,不松散。

  [记者]那你过去啥样?

  [刘志]过去非常松软,现在上农家肥的地块好一点,不上的非常厉害。

  [记者]那是不是影响产量?

  [刘志]影响产量。

  [记者]刘志今年种了1000多亩玉米,他说如今地越来越馋了,不上化肥就不长,对于这个问题他也经常考虑,不知道今后怎么办。

  [刘志]有考虑但也没办法,这就目前利益导致,不上化肥没产量,没效益,上了化肥反正是解决眼前利益,长久看也不是啥好事,因为地越来越薄。板结越来越厉害,土壤越来越板结。

  [记者]不使用化肥粮食产量上不来,使用化肥还有副作用,这让刘志左右为难。在刘志看来,这土地就像一个惯坏了的孩子。

  [刘志]惯的,就是。你化肥使了,假如明年使用量降了,它自然而然影响产量,所以就说不断增加化肥的使用量,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年年使,使用的越多,它板结越快,越厉害。恶性的。

  [主持人]刚才是内蒙古赤峰市,在新疆,化肥使用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为什么要大量使用化肥,而不用有机肥呢,当地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记者]奇台县西北湾乡西北湾村农民陈玉龙承包了3000亩地,种植小麦和葵花。在土地使用化肥、农药方面他以前也很纠结。

  [陈玉龙]一亩地多上十几、二十公斤化肥,一亩地才投多少钱,20公斤化肥一块五算才30块钱,3000亩地不久9万块钱吗,我能多挣80多万。你测土配方农民用肥25公斤底肥,40公斤尿素,30公斤全高了,可是你不高不行,不高产量上不去,投入成本大但产量高。小户他们牛呀、羊呀、猪呀有机肥往地里掺呢,种菜地一般是那个。一般大田地不使用有机肥,哪有那么多的有机肥呢。现在的地你不上化肥它不长呀。

  [主持人]投入的成本高经济效益使得农民明知道化肥对土地有危害,但是依然选择大量使用。眼下河南农村正进入小麦追肥除草的关健期,记者调查发现,偏远的小户农民缺乏安全使用农药的概念,滥用除草剂、农药、化肥现象是时有发生的。种地完全凭经验。

  [农技人员]你这三样药就兑到这一桶水里?三袋药是一亩地的用量,一亩地打一桶水就是用水量过少。一亩地至少得60或者80斤以上。

  [农民]不是为了图省劲的嘛,一亩地背几桶也老使得慌。

  [记者]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空塚郭镇叶岗村,农民郭自业自创的“三合一”的农药喷酒方式让农技人员当场拦了下来。

  [农技人员]这一桶水,浓度大,容易造成小麦的叶片受伤害,再一个喷洒不匀,除草的效果差,防病治虫的效果也差。

  [记者]听了农技人员的讲解,郭自业当场把原本30斤的农药稀释到80斤后,才又背上药桶下了地。

  [郭自业]我看人家都这样,一亩地打不了几桶水,浓度大小俺真不知道。

  [记者]记者调查发现,农民盲目、随意施肥施药现象在各地都普遍存在。漯河市业局土壤肥料站站长郭林英说, 农民不按标准施肥,以及过度使用农药、稀释度不够是突出问题。

  [郭林英]土壤的污染在咱们这个地方主要是农药污染,要求每亩地打药的话用水在60到80斤以上,现在很多农民都是30到40斤,一个对小麦造成危害,再一个也造成用药量的过大。除草剂的滥用造成土壤的残留,降解能力差影响秋季作物的生长。

  [主持人]如果要是没有农技人员当场拦下来,那么刚才的这位农民朋友三合一这种打农药的方式恐怕就是要真的是实行下去了。我们再去肥沃的江南土地去看一看,浙江海宁市袁花镇新袁村种粮大户马建龙有140多亩稻田,他在10年前就加入了农机合作社,一直采取机械化耕作。他如何处理农药?

  [记者]马建龙说喷施除草剂,主要是降低种田成本,如果靠人工除草,一亩稻田雇工费用得150块,而用除草剂,15块钱就够了。他说土地承包费这么高,人工费用再增加的话,种粮就要亏本了。

  [马建龙]用除草剂肯定划算了,现在人工一个工要多少钱?肯定是靠除草剂的,不靠除草剂的话吃不消的,靠人工的话拔草的话,一亩田需要老太婆一天50块钱的话,最起码3天才能搞完一亩田。

  [记者]海宁市植保土肥技术服务站副站长陈国祥介绍,海宁市有近24万亩稻田,其中三分之二田块都是直接播种,直播田的话,不仅化肥、农药施用量比较高,也需要施用大量除草剂。据他们调查,目前当地农户常用的除草剂有近30种,每年施用总量都在不断提升。

  [陈国祥]除草剂现在品种很多,确实农业生产上各种作物上都有不同的除草剂,包括蔬菜上,各类作物上,都离不开除草剂,特别像我们水稻上,在实际生产上都有七八个品种,而且这七八个品种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像我们海宁直播田的话更是离不开除草剂。

  [记者]陈国祥说,农民滥施化肥农药,必然会污染土壤,但目前土地所受污染程度他们并不清楚。

  [主持人]农民朋友们对于说是过量的使用除草剂农药化肥对于土壤的污染程度他们不清楚,我觉得这个情况必须要搞清楚。尚教授,您刚才也听了我们各地记者的调查,您发现在各地的这些个别地点的调查当中,凸显出了哪些问题? 

  [尚勋武]刚才听了记者各地反映的情况,我想我们可以听出这么几个问题,一个就是我们的化肥使用的不合理,老百姓单一的使用化肥,每年都要增加使用量。另外农药的使用不科学,配合比例不合适,或者是使用季节不恰当的问题。还有像除草剂的使用,可能选择除草剂的种类很多,在选择种类上有问题。在这些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方面,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主持人]雷教授,刚才我们采访的一些农民朋友们,发现他们在种田方面大部分都还是要靠自己的经验,当发现一些新的比如说是除草剂也好或者是化肥,或者是农药,真的能够给我们提升产量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越多越好,但是往往可能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

  [雷晓凌]有很多食品农药超标问题就是因为滥用农药,没有按照标准,这样食品容易出现农药超标的问题。另外,化学药品用得比较多的话,食品可能达不到一个高的档次。所以,我希望下一步能大力推广无公害的食品,规范化学药品的使用。

  [主持人]说到规范化学药品的使用,尚教授我就有这样疑问,相信很多一些听众朋友可能也机械的想知道这样一个答案,就是我们所说的化肥、农药、除草剂这应该都是我们科技进步这是智慧的一个结晶,它究竟是能用还是不能用?

  [尚勋武]首先我想我们要考虑这些化学投入品都是应该使用的,我们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您刚才说了我们用8%的土地养活了13亿的人口,所以我们中国大土地集约化的生产,否则我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得不到满足的,化肥的使用、地膜的使用和农药的使用都是现代技术的一个进步,都是必须采用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我们农作物的产量,我们要肯定这一点。第二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化肥农药还有除草剂等方面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使用。

  [主持人]说是地越来越馋。

  [尚勋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化肥使用不当,比例不合适,因为作物生产需要的花费有三大类型,一种我们称作大元素,叫氮磷钾还有中量元素硫磷镁锰这些,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像硼锌,这些元素都要在土壤中存在,作物都能吸收到它才能健康的成长。我们这些年在化肥使用中农村普遍的使用氮素化肥过量,像尿素硝酸铵这些化肥使用过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磷肥和钾肥不足,就会觉得今年用十公斤就打不上去,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农业部门正在推广叫配方施肥的技术,就是要搭配使用各种化肥。生产一百公斤的谷物需要三公斤的氮素、一公斤的磷素和三公斤的钾素,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像西北地区它的磷和钾都是不足的,所以使用化肥氮就会逐步的越来越多,还老是觉得作物不长,所以说要平衡施肥。

  [主持人]尚教授我这样去理解您看是不是正确,只要是科学配方比例得当的话,那么无论是除草剂也好、农药也好、化肥也好其实对我们的土壤不会造成污染。

  [尚勋武]应该说是不会的,如果在使用化肥的时候,严格的按比例使用,各种元素都能够满足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减量,现在我们的化肥使用还是过量了,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我们现在使用的化肥在使用技术上也存在问题,比方说我们很多老百姓有些是直接抛洒在土地的表面,还有一些是一次使用量过大,在田间使用不均匀,在使用方法上不得当,普遍存在。另外我们化肥技术还有改进的地方,比方说我们的氮素化肥,像尿素、硝铵我们现在都是属于速效的,现在国际上都在推荐的使用缓效的,就是使用到土壤里面以后缓慢的释放出他的有效成分让作物慢慢的吸收的,这样的话也可以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雷教授,刚才我们提到了如果要是科学配方的话,对土壤污染的程度能够降到最低,但是从它的农作物来讲,有没有这样一方面的研究,在您的领域当中,有没有关注到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残留度?

  [雷晓凌]有的,因为不同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放射性是不一样,有一些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有机食品是不用这些化学添加材料的,用的是有机肥,保证生态环境良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外,绿色食品是限量使用化肥的。所以,农业部门以后能不能划一些地方只能进行有机农业的种植,一地方只能进行绿色食品的种植,我们十几亿的人口可能就是以无公害食品做大面积推广,保护环境。

  [主持人]但是在整个的农作过程当中其实监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我们地大物博,而现在真正在一线去耕种的都是我们农民朋友们。

  [尚勋武]现在我们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一般大家都说叫3860部队,就是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所以这也是我们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劳动力整体的素质是偏低的,很多新的技术普及起来相当有难度。这是一个基本的现状。另外我们因为量大面广,我们的农户单元又过小,像我们中国的农户单元一个农户一个家庭都是10-20亩土地,在这样一个小的规模的情况下,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每天要按照个别的农户进行技术普及是相当困难的。在欧美这些国家,他们的农场规模都在千亩到万亩的规模,这样技术推广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农业技术如何能够走到农户手里。现在我们还是主张一个是适当的土地流转形成家庭农场,使得我们农户的规模达到百亩以上,这样的话我们技术普及的难度会下降。另外就是要采用一种方式,就是合作社的机制,我们通过对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的培训,让他再就近的培训合作社的农户,也可以使我们的农业技术普及相对容易一些。总的来讲在这一方面难度非常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保证老百姓能吃上安全的食品。农业投入品对食品的影响两个方面,一个它就是直接影响,比方说我们刚才讲到的残留,农药和化肥的残留大多数是在蔬菜上容易发生,比方说西红柿、辣椒,过量使用氮肥会形成亚硝酸盐过量。另外就是蔬菜上病害虫害比较多,生产的环境又比较密闭阴湿,所以说使用农药的现象比较普遍。化肥农药的污染其实对谷物本身现在不是非常严重,主要是对土壤的污染、造成的水体污染。我们的化肥农药使用在土壤里面通过雨水的灌溉或者淋刷会冲刷到河流中间,这样的话污染我们的水体。这些水如果在局部地区也会继续又返回到农田造成污染,所以各种情况都非常复杂,因为我们农业生产是个自然生产过程。

  [主持人]刚才说到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其实除此之外,近些年另一种新型的污染也在农村十分“流行”,那就是由塑料薄膜引起的白色污染。农田覆膜残膜混入土壤50年都难以降解,而且这会严重影响土地活力和收成。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我们的记者今天在甘肃和新疆进行了采访。

  [记者]甘肃省是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大省,目前,甘肃省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2200多万亩,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高达8万吨以上;兰州市在蔬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150多万亩,地膜使用量达到8000多吨。连续使用农膜3到5年后,残膜清理不干净,将导致农作物减产10%到20%,而且给农业环境带来了污染。

  [村民]残膜回收相当困难,用手工刨呗,顾不过来只能每年减少种植面积。

  [记者]永登县农机管理站站长鲁维君告诉记者:

  [鲁维君]旱作农业的成败它在于抓苗,你把地膜清理上四五天,墒情跑完了,它的产量必然要受到损伤。

  [记者]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都被农田残膜的问题困扰,银川市农牧局技术员王佳平:

  [王佳平]农膜残留和白色污染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好多年。

  [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开始在棉花、玉米等作物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得产量大幅度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在过去的两年中,新疆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每亩残留地膜量已经达到16.88公斤,是我国平均水平的4-5倍。为了节省种植成本,大多数种植户选择了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地膜,这个厚度数值处于国家规定标准的下限,虽然价格便宜,但回收非常困难。尉犁县塔里木乡棉农依明·艾麦尔家的40亩棉田以前使用的是0.006毫米的薄地膜。

  [依明·艾麦尔]便宜,但是特别容易风化,来年就全碎到地里了。时间一长,这片土就坏掉了。

  [主持人]超薄地膜的使用会带来这样一些后果我们可能还真的是没有想到,尚教授我听说一些地区除了小麦之外几乎所有的作物比如说像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等70%以上的种植面积都是要采用这种地膜覆盖技术是这样吗?

  [尚勋武]对,地膜覆盖技术是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一项农业新技术,这项技术普遍使用主要有几个好处,一个是保墒,第二是提高土壤的温度,这样的话使我们的作物特别是干旱地区作物不容易受旱灾的影响,另外一些不能种植高热量作物的地方通过铺地膜也可以种植高热量的作物,比如说过去像小季节作物,像谷子、荞麦这些作物的地区可以种植玉米、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 

  [主持人]这原本也是一个让我们提高产量提高质量的一个好的技术。但是现在却又造成了一个成为一个新的污染源,这主要原因是什么?

  [尚勋武]我们国家最初推广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我们使用了超薄地膜,我们国家地膜使用的标准制定是0.008,上下级差0.003,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的地膜如果是0.005毫米厚度的,从技术质量标准上是合格的,农民用这样的地膜也是合格的。超薄地膜造成我们土地污染主要的难度就像节目里面说的,主要是捡拾非常的难。这样的超薄地膜在一个生长季下来以后,因为光分解就会碎片化,另外它特别薄,耐拉性比较差,形成一个一个的小片,就捡不出来了。

  [主持人]雷教授在广东是不是也会使用这种的地膜?

  [雷晓凌]我不是从事农业的,不知道是不是超薄,但是看到田里地里也有不少薄膜,所以也很担忧,现在地里面净是这些东西。

  [主持人]这些地膜如果真的分化在土壤当中会给我们的土壤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尚勋武]还是再把地膜的情况给大家说一下,地膜的使用除了我们北方旱作区以外,这几年在南方也开始普遍使用了,它主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南方地区这几年旱情逐渐出现了,另外它还有一部分用于隔雨,还有一部分用于提高地温,在南方功能用途就不一样了。但是在北方普遍的都是保墒、提高地温这两个功能。从田间污染的情况我们调查过,就是农场普遍比较重,有些地区就像你们报道在新疆地区有某残留量在16公斤左右的情况,农户的农田就相对比较洁净,捡拾的比较干净。还有一种情况除了我们大家看到的地膜污,染除了对我们农田中一部分残留以外,我们感觉最不舒服的就是我们看到环境中到处飘浮的都是片片的地膜,田间地头还有树林、渠道到处都飘浮着这些污染物,造成极其的不舒服的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地膜在土壤中残留以后,它到多大量就会引起产量降低,它多少时间可以被代谢和分解,这个都还有很多数据也还不是很清晰。有调研说到了15公斤以上就会引起减产,我在甘肃调研的时候,甘肃农田中地膜残留量最多的一块在河西走廊有,9公斤到10公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看到减产的情况。还有一个地膜在土壤中多长时间能够被分解代谢呢?这个跟地膜在土壤中所处的位置环境都有关系,从理论上讲地膜如果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它是很难分解的,聚乙烯地膜如果暴露在土壤的表面有太阳照射的情况下,有两到三个月就会分解,分解以后就会有二氧化碳和水,说地膜造成的污染现在更大的还主要是对环境的美感上的影响最大。

  [主持人]所以我还是想请教一下雷教授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其实新的技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进而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刚才前面谈到的像除草剂、化肥、农药等等的确是可以给我们提高产量,但是如果要是违规去的话,而我们在监管当中又有疏漏的话,势必会对我们的食品安全带来这种威胁,就包括现在的地膜的使用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听到这样的一个声音,就是实际上应该要把这些农作物的耕种返璞归真,势必会给我们带来环境污染的我们索性就不让他用了,想听听您的观点。

  [雷晓凌]我觉得这点是不实际,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同样的土地要承受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因为我们人口越来越多,大家的需求越来越多。另外,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在考虑他产量和收益,所以我地膜完全废除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发展到一些容易降解的或者可以重复使用的地膜。我们现在种植用的塑料大棚就解决得比较好,因为它可以用的时间比较长,不容易形成碎片到处飞,这应该也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不是专业的,尚老师会更有发言权。

  [主持人]尚教授现在有听众提到这样的问题,“谈笑风生”他说好像在整个的农田过程当中巡视监管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这个过程实际上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境?

  [尚勋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的公共财力是十分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养特别大的监管队伍,这是第一。第二个有些地方的监管上还是责任不到位,追责还是做的不好。刚才你提到的这个关于新技术用不用,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我们怎么用好这个刃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比方说地膜,地膜怎么让它减少污染,2013年甘肃省人大出台了一个关于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的条例。这个条例实际上就是对引起农业污染的投入物的使用立法管理的一个措施,这个管理就规定在甘肃境内使用的地膜必须是厚度大于0.008的,就是不再上下级差了,而且建议是0.01厚度的地膜,使用0.01的地膜的农民还是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这是一个。0.01的地膜它的强度比较好,一个作物生产季完成以后完全可以整片的捡起来,捡拾起来劳动强度比较低,以便于机械化的捡拾,这是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多年检验的一个结论。第二个措施就是在甘肃出台了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体系,我们农民把田间捡出来的地膜,过去都是随意抛洒了,因为没有地方去。或者在田间焚烧,造成有些人说的燃烧不充分对空气的污染等等。这是因为他找不到出路,我们现在就建立一种回收体系,布置一部分回收网点,让老百姓把它从田间捡拾的地膜交到这些网点上,还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样的话调动我们的广大农民从土壤中捡出的积极性来解决地膜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主持人]的确上,刚才尚教授介绍了一些在甘肃的做法,这样一些好的做法如果能够在全国各地铺开来的话,可能对地膜我们即能够去让他实现发挥他应有作用的同时,还能避免新的污染的产生。来自这位朋友叫"黄昏下的亮光"发微博,他说我老家在湖北天门的农村,种地还是要用化肥和农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收益,而老家农村那里的田地边很多的村民用过的农药包括丢弃的塑料袋包括地膜基本上就是随手就丢了,希望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田地里的这种种地的安全培训和统一教育应该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知识的普及。 

  [尚勋武]对于环境来讲,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土地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建议广大农民顺手把自己用过的废弃物都捡回家,集中进行处理。我曾经说过不要因为意小而不为。

  [主持人]除了刚才我们一直在探讨土壤污染问题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原来我们都说东北的土地是最肥沃的,是黑土地。捏一把黑土都冒油花,插一根筷子就可以发芽的黑土地,但是这片黑土地和其他的一些农田一样目前也面临着水土流失、涂层变薄包括肥力的问题,我们的记者在吉林进行了采访,我们来听听看。

  [记者]踏着初春的积雪,记者来到白城市通榆县新华乡采访,对于新生屯的张军一家来说,外面再冷,他们心里也暖和。和2012年一样,他家种了5公顷地,但2013年的粮食产量却比2012年多打了4000多斤。可是,看到记者来采访,幸福过后的张军却有点担忧。

  [张军]转年儿就多收了4000斤,真没少收啊!要说高兴那指定是没说的,就是我这心里总悬得楞的。

  [记者]让张军心悬不下的就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几年来不断攀升。白城市农委农业站副站长于利:

  [于利]全市农药、化肥的公顷土地投入量较十年前增加了2倍还多,现在还有持续增长的势头。化肥和农药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使用,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明显下降,耕地的生产能力越低,越要投入更多的化肥农药,这是个恶性循环。

  [主持人]恶性循环,尚教授,您看这一圈回来又转回去了,为了有好的收成我们要使用化肥,为了有更好的收成他化肥就一直是在加倍的使用,最后是把捏把黑土就冒油花的,本来是非常肥沃的土地最后也出现了贫瘠,所以这个东西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听到这里好像化肥还是不是什么好的东西。

  [尚勋武]我觉得化肥确实是好东西,但是我们确实要把它用好,一定要让好东西发挥好作用。那么黑土地上这几年中出现的退化主要就是刚才讲到的有机质含量降低。过去我们东北地区不做农业生产,它就是草甸草场,多年不耕作,土壤在不耕作的情况下它这无机化的速度比较慢,土壤有机质无机化以后,它黑黝黝的情景就会消失。这些年农业耕作出现的问题就是不断地翻耕土地土壤,这个翻耕的过程就会导致有机质向无机态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这是一个原因。另外就是我们每年大量要进行生产,为了提高我们的产量我们就必须投入营养物堆作物,这样不断的投入不断索取,土壤中很多成份就慢慢的被作物带走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有两个方法,老百姓也讲了说我们没有那么多有机肥呢,怎么办呢?我们在推广上就建议使用免耕栽培技术,免耕栽培技术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发达国家开始推进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可以通过机械配套,使得我们土壤中还回更多的秸秆。我们把果穗收走了,子粒收走了,把一部分秸秆就留在土壤中,让它在土壤中还到田间成为有机质,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免耕的过程中间它对土壤的翻耕就减少了,土壤本体它的无机化的过程也会减慢。所以说这个问题也有办法解决,我们就是下决心下工夫去推广这些新的办法。

  [主持人]来自这位听众朋友叫做“余人雅致”,他说农民为了增产增收,滥用化肥农药似乎现在成了常态,农业其实是很重要的,没有化肥农药好像发展不了,必须要更新观念才能够持续发展。所以真的是从农作这个角度上来讲需要做的东西非常非常多,当然这当中困难尚教授也说了,但是有困难必须也还是要去做。而且我觉得是迫在眉睫需要去改变的事情。刚才我们一直在提到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被认为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些环境问题,其实在去年,频频发生的粮食蔬菜重金属超标也让土壤污染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我们会发现具体老百姓可能现在对于PM2.5的数据可以看到,但是对于土壤污染的一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似乎还是一个谜,我们一起来听记者的报道。 

  [记者]据不完全数据显示,我国可能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2013年,广东省率先公开了全省土壤污染信息,珠三角地区,28%的土壤重金属超标,汞、镉、砷等元素超标严重,部分地区超标50%。而在去年年底,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介绍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五千万亩左右。

  [王世元]大数字,中重度污染土壤污染相当量是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污染比较重的区域都是过去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比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有像湖南有一些地方都是重金属富集的一些地方。

  [记者]而土壤污染直接威胁的就是粮食安全。环保部部长周圣贤此前就曾公开表示,每年我国受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北京矿冶炼研究总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汪靖表示,土壤重金属污染一旦形成,影响严重且难以根治。

  [汪靖]重金属污染没有环境自净能力,在环境里是累计增加的。

  [记者]事实上,早在2006年,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就共同组织了一项全国性的专项土壤污染调查。通过三年的调查,2009年,国家环保部编制污染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最后“完成12项试点工程、18份研究报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草案”。但在此后数年间,这次调查的结果却始终没有向公众公布。2013年,北京律师北京律师董正伟曾两次向环保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均被告知不宜公开。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土壤污染不容忽视,信息公开应该成为治理污染的第一步。

  [马军]土壤的信息土壤污染涉及到公众的健康,公众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知情权,所以希望能够不断地,及时的进行公布,我们要拿出解决的方案,开始行动。

  [记者]对此,环保部副部长翟青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将适时公开相关信息,目前,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在编制中。

  [翟青]2014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的要求,着力去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群众健康的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抓紧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改善我们的环境质量。

  [主持人]听了我们刚才记者的报道以后我觉得可能我们有这样的一些担忧,就是现在的土壤污染情况究竟怎样,我们现在土壤的质量究竟怎样,还没有一个具体的一个数字信息还没有公开。但是究竟从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是不是已经着手掌握了这个情况,我觉得这个恐怕比公开更重要,尚教授。

  [尚勋武]是的,人代会上今年提出的立法计划上其中有一个土壤污染防止法,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从立法的角度来启动防治土壤污染的问题了,所以土壤污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国家过去财力十分有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监管体系是不完善的,另外对土壤问题特别是重金属的问题普查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所以大家刚才也提到我们两位部长也说了,我们现在国家也开始要启动对土壤污染情况,特别是对重金属污染的全面普查,这些普查出来以后才好给公布大家。

  [主持人]雷教授,食品质量与安全是您研究的领域,但是从我们现在普遍的这样一种感受民众的感受来讲,一提到食品安全还是普遍缺乏信心,是持所有怀疑一切的态度。您觉得食品安全目前的状况究竟怎么样?怎么能够重塑民众的信心?

  [雷晓凌]我觉得还是继续加强监管力度,另外,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应该更明确。这几年政府部门已经在梳理这方面的工作,把安全问题控制得比较好。为什么我现在比较关注源头的问题,因为现在生产企业管理都是比较好了,抽检的力度和监管力度都很好,企业的自觉程度也在提高,但是源头问题这很关键,只要环境,土壤、水体保护好了,食品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

  [主持人]回答一个这位听众朋友的微博,来自"旺旺",他说西南地区土壤有色金属成份超标,应该做好矿区周边水源的治理,其实他提的这点建议很重要。 

  [尚勋武]对,我们现在重金属和有色金属污染主要发生在工矿企业周边,所以说我们下一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肯定是首先从这些地方的周边开始。 

  [主持人]这位听众朋友问的特别具体,不知道尚教授能不能回答,"冬去春来4750",他说尚教授种一亩地的玉米用50公斤的控释复合肥多吗?

  [尚勋武]我不知道它这个控释复合肥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多少,总的来讲是100公斤的玉米需要3公斤重的氮素,一公斤重的磷素,三公斤重的钾素,如果目标产量定一千公斤,就要30公斤重的氮素。这个还要包括他投入的再增加的量,这个问题最好就近向他们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咨询,真的无法远距离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之所以问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是想回到我们最初的源头,跟土地接触最密切的零距离的还是我们农民朋友们,他们如何去耕种这个土地,如何能够科学的去耕种这个土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是农民朋友们在碰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像现在发个微博过来就能够马上得到一个科学的指导,恐怕我们的土壤污染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的源头才能解决。非常感谢我们两位嘉宾来自甘肃大学的尚勋武教授,以及广东海洋大学的雷晓凌教授,做客政务直通两会特别节目。稍候请您继续锁定中国之声收听《央广夜新闻》。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姜萍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