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以色列国内及外国政要向沙龙敬献花圈
多位以色列国内及外国政要向沙龙敬献花圈,包括以色列议会议长埃德尔斯坦 、以色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本尼·甘茨、美国副总统乔·拜登、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等,以表敬意。




















犹太人的葬礼讲究“一切从简 迅速下葬” 沙龙被迅速安葬
犹太人的葬礼讲究“一切从简,迅速下葬”。当装有沙龙遗体的军车停下后,数位军人立即抬下灵柩往埋葬地点走去,尔后便迅速让其安息于地下。专家称,这是因为在犹太人看来,人回归土地本是自然的事,不能因“人为的包袱”而有所延误。












犹太人的传统葬礼
寿衣不带口袋 棺材里撒沙土
犹太人的寿衣不带口袋,寓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随后把遗体放到棺材里,同时把一包以色列的沙土撒在棺材里。犹太人的棺材一般都用木头制作,大多会选择松木,传统上不带任何钉子或其他金属装饰。犹太人之所以穿简单寿衣、用简单寿棺安葬故人,是因为这样有利于遗体自然化解,他们认为回归土地本是自然的事,不能因"人为的包袱"而有所延误。
子女撕掉长衫左袖管
犹太人的葬礼一般会有很多祈祷,例如会诵读《希伯来圣经·诗篇》里的章节,还有专门为犹太葬礼准备的“赫斯佩德祷文”,通常由拉比或死者的亲属来诵读,通过这个程序来表达犹太人对死者的缅怀以及敬意。
传统上,很多亲人会通过撕裂自己的外衣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但现在的犹太人一般不这么做。在沙龙的葬礼上,葬礼组织者会给亲属一条黑布,别在外衣上,让亲属撕裂黑布,而沙龙的子女则应该按传统撕掉长衫的左袖管(因为左袖管离心脏近)。犹太人不用火葬,主张入土为安,哀悼者等木棺放到墓穴底部后,向上撒几把土,有时会放一本陈旧的祈祷书,葬礼就算基本结束了。
哀悼持续一个月 至亲“头七”不能做饭
葬礼结束后,死者的亲属由“阿尼奴特”的悲伤期进入“阿非卢特”的哀悼期。
哀悼期一般是一个月,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息瓦”期,从葬礼结束开始算持续七天,这七天里,沙龙的至亲足不出户,不能做饭,饭菜由来访者负责,别人则来陆续慰问,追忆沙龙的生平。
余下的23天则是“歇罗歇依姆”期,在此期间,沙龙的至亲们可以走出家门,但不能参加任何庆祝会、婚礼等场合,很多犹太人在哀悼期的一个月内不剪头发也不刮胡子。
从葬礼开始算起持续11个月的时间,哀悼者还必须在日常祈祷中加入诵读犹太教传统的“卡迪什”祷文。












以色列安全部门消息称以方在梧桐农场部署了“铁穹”火箭弹拦截系统
来自以色列安全部门消息称,以方在沙龙的梧桐农场(Sycamore Farm)部署了“铁穹”火箭弹拦截系统。据了解,此地曾经被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弹袭击。






以色列安保部门消息称已给加沙当局“传递了信息”
来自以色列安保部门的消息来源称,以色列已经给加沙当局“传递了信息”,防止在仪式期间有人使用火箭弹。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没有立即做出回应。




多位美国政要赴以色列悼念沙龙
据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国赴以色列悼念沙龙的代表团成员有:美副总统拜登、美驻以大使丹尼尔·夏皮罗(Daniel Shapiro)、参议员埃立特·恩格尔(Rep. Eliot Engel)、参议员艾比·舒尔茨(Rep. Debbie Wasserman Schultz)以及美驻以前大使丹尼尔· 库尔策(Daniel Kurtzer)。




沙龙在当地时间14:00以军礼落葬内盖夫沙漠私人农场
以色列当地天气多云。沙龙的灵柩将被运至他位于以色列南部内盖夫沙漠的私人农场,在当地时间14:00以军礼落葬。沙龙将被安葬在他2000年去世的夫人莉莉的身边。沙龙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先后娶了一对姐妹。第一任妻子戈莉因车祸去世后,搬来同住照顾姐姐儿子的莉莉最终与姐夫走到了一起。两人1963年成婚,育有两子。
















布莱尔:沙龙不仅是一位和平的梦想家 而是一位实践者
布莱尔还说,沙龙是一位勇士,但他也知道单靠战争和武力无法确保以色列未来的安全。在沙龙政治生涯晚期,他签署和平路线图,这表明沙龙不仅是一位和平的梦想家,而是一位实践者。
























出席葬礼的相当一部分人士属于副部长级别
据英国《卫报》报道,出席沙龙葬礼的全球政要明显不多。没有来自非洲的国家领导人,也没有来自中东或拉丁美洲的国家领导人。出席葬礼的相当一部分人士属于副部长级别。
























沙龙2006年陷入昏迷 伊斯兰运动组织哈马斯逐渐控制加沙地带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并于9月12日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但这一举动最终引发了利库德集团分裂。在沙龙看来,这是“历史的召唤”。


2002年12月 沙龙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
沙龙出任总理后,外界普遍认为,沙龙时代的以色列政府是最具强硬色彩的。可是,他却开始调整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特别是在2002年6月,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提出有条件支持巴建国的中东和平计划后,沙龙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同年12月,沙龙首次提出一项巴勒斯坦建国方案,同意巴有条件建国。


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沙龙同时也是个实用主义者
2006年,在以色列和真主党34天的战争后,由联合国出面促使双方达成的停火协定开始生效,它也给1982年以军入侵黎巴嫩做了个了结。


1982年率领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
也许,在沙龙长达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最富有争议的事件,便属1982年率领以色列军队入侵黎巴嫩。作为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直接领导了那场战争,致使约2万人死亡。


沙龙的脚步逐渐向政府迈进
后来,沙龙的脚步逐渐向政府迈进,1981年至1983年,他先后担任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军事顾问、农业部长和国防部长。不过,沙龙一向不注重人际关系,这让他很吃亏,最终也没有坐上拥有军队最高指挥权的以色列总参谋长的位置。


沙龙“声名鹊起”同样始于战场
沙龙“声名鹊起”同样始于战场,他参与了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五次中东战争。并且,沙龙军旅生涯的三大有争议记录都同屠杀阿拉伯人有关。一次是1953年在约旦河西岸的村庄滥杀村民;一次是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轰炸贝鲁特;一次是1982年萨布拉和沙提拉巴勒斯坦难民营大屠杀。也因此,沙龙获得了“冷血的复仇者”的称号,给旁人一种“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特立独行的印象。他的强硬作风和个性让他得到了“推土机”的称谓,人称其以色列“保护神”。


“六天战争”中沙龙成为一名将军
到1967年“六天战争”中,沙龙已成为一名将军,率领以军占领由巴勒斯坦控制的加沙地带。这场战争大大地为以色列扩大了领土范围。从那以后,他在以色列军队内部扮演重要角色。


由于战功卓著 沙龙一度在军中平步青云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他带领几名以色列士兵未经上司同意冒着枪林弹雨抓获阿拉伯国家的士兵作人质。第二次中东战争时,他带领士兵打到了苏伊士运河米特拉山口,超过了停火线。由于战功卓著,沙龙一度在军中平步青云,先后担任了国防军步兵旅旅长、军训部部长以及南、北部军区司令。


1945年沙龙加入犹太人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
1945年,沙龙高中毕业便加入犹太人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支持以色列建国,并自主划定边界。他助以色列建立了武装精英部队,这成为他日后担任军事要职的垫脚石。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担任步兵连长开始,他参与了以色列卷入的所有战争,英勇善战,胆识过人。


沙龙奉行永不言败的人生哲学
在媒体人眼中,沙龙的确是一个铁血战士,奉行永不言败的人生哲学。他曾经两度出任以色列总理,成为影响中东和平的风云人物,他曾经纵横以色列军界数十年,参加了五次中东战争。对以色列人来说,他是“以色列之鹰”,但对巴勒斯坦人来说,他却是“贝鲁特屠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