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专题 > 大国工匠 匠心筑梦 > 焦点图

解码“工匠精神”:也许还要有点“偏执”
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我要评论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解码“工匠精神”:也许还要有点“偏执”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4月8日摄),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题:解码“工匠精神”:也许还要有点“偏执”

  新华社记者

  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进乎道。

  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中国制造迈向2025,大国呼唤工匠精神。

  “五一”劳动节前夕,新华社记者为您讲述几个工匠的故事。他们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法宝”是刀

  2015年11月2日,施品芳早早起床,换上干净的工装,匆匆吃过早饭,便出门上班。这一天,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正式下线。

  然而,施品芳当天另有任务,没能到现场看一眼。“我非常想去看看第一架大飞机是什么样,毕竟每天和它身上的零件打交道。”施品芳说。那一天,对他来说就像一位父亲送女儿出阁。

  如今,C919客机进入测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急问题,需要有经验的工匠“救火”。施品芳的工作台,是一个零件从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最快的地方。

  2016年4月8日早上9时,施品芳接到一份工艺指令单,上面标着一个大大“急”字。这个“急”字意味着:在有限时间内,任务必须完成。

  这次的“急活儿”是制作C919客机上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个接头用于传送液体和气体,对密封性和表面光洁度要求极高,接口的精度要达到百分之一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六分之一。由于构件较为复杂,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数控机床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出来。

  在施品芳眼中,制作这样一个零件的难度只能算“中等”。过去7年中,很多任务“看上去都无法完成”。但施品芳总有办法完成。

  同事们都喊他“老法师”,施品芳说“法宝”在他的工具箱里。打开他的工具箱,几十把大大小小的刀具密密麻麻,一字排开。刀头处都经过精细雕琢,或角度不同,或弯度有异。

  “识货的看刀子。我当学徒时,先磨了3个月刀。”在半平方米的工作台上,施品芳跟着师傅学习车、磨、铣、刨、镗等各个工序。工作台上,火花每天都要闪耀将近8个小时……

  施品芳退休后已经被返聘2年。除了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他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带徒弟。

  30年来,施品芳所在车间经历了两次人才流失,一次是“运十”下马,一次是“麦道飞机”停产。

  “当时厂里效益不好,女儿考上了美术学院,费用很高,我也曾想过离开。”施品芳说,“人都走了,如果要再造飞机怎么办?我最后还是选择留下。”

  2002年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700项目上马,这群老工匠终于有了盼头。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国产大型客机C919项目上线,他们离中国国产大飞机的梦想越来越近。

  偶尔,施品芳也会去上海飞机制造厂看看那架老“运十”,飞机前那块写着“永不放弃”的石碑足以唤醒至今难忘的记忆:1971年4月,他第一次穿上工作服,开始追逐飞机梦。

  今天,施品芳的6名“隔代弟子”已有2人能够独当一面了。

  “我就是喜欢这个行当,我对飞机有感情!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站在这里。”施品芳说。

  

来源:新华社  编辑:刘格非作者:  日期: 2016-04-27 10:38:00
标签:施品芳;技进乎道;气密试验;铁液;非圆截面;炼化一体化;法宝;五一;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