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专题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将至 最后的撤退者口述历史
2014-12-10 09:19:00 来源:四川在线 说两句 分享到:
刘兴诗和老伴儿在南京豆菜桥老建筑前合影(刘兴诗提供)
在南京豆菜桥,刘兴诗与儿时老邻居对话(刘兴诗提供)
撤离途中在船上遭遇日军空袭
走出家门后,6岁的刘兴诗即使被家人护着,也被人潮挤着东倒西歪,“太恐怖了,南京大街上全乱了,街上的车根本走不动,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往江边跑去。”
到了下关江边,码头上停靠着各种各样的船只,数不清的人争先恐后地顺着舷梯和跳板往上爬,根本都不要船票,水手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家上船。刘兴诗的父亲和一位轮船公司的老板是好友,在预先安排的水手帮助下,好不容易挤上了“民贵”号轮船。
此时,原本送刘家人撤离的远房舅舅竟要下船回学校去,“他原本是金陵大学的学生,恰好到我家做客,说还没跟学校打招呼。”刘兴诗的父亲一把拽住了这位远房舅舅一起撤离。就这样,刘兴诗和家人乘坐满载超重的难民船,沿着长江行驶。
记不得在长江上漂了一天还是两天,船上突然吵闹起来,水手们招呼大家躲避。紧接着,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机枪“哒哒哒”地扫射起来。原来日军的飞机根本没放过这群手无寸铁的难民,沿江追了上来,“幸好没扔炸弹,不然更多同胞得丧生。”就这样,一路躲避追击,水手们驾驶着船,撤到了重庆。
经历大撤退后,刘兴诗仿佛长大了很多,“我那时拼命吃饭,吃饱了也再吃一碗,就想着快快长大,好去打鬼子。”
再回南京>>>
回到老街偶遇当年的老邻居
在抗战胜利后,刘兴诗也曾多次回到南京。今年10月,他又因为新书《抗战难童流浪记》出版在即,再次回了一趟南京补充素材。
这一次,刘兴诗再次来到了豆菜桥,附近的街道已经全部变成了高楼大厦,早已不见了当年的痕迹。他找到一座旧屋,居然还遇见了一位当年的老邻居,“他比我小一两岁,知道我家住的那个地方,当时他们也住附近。”
除了到故居,刘兴诗还特地穿上黑衣,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万人坑”。面对少数游客不太适当的留言,这位八旬老人显得颇为激动,“有人写什么‘爱,宽恕’,在别人都不认错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宽恕。”
对于国家将12月13日正式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刘兴诗很欣慰,“因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日本侵略者低头认罪,我们才能谈友好,否则对不起那么多的死难同胞。”
[1][2]
编辑:谢梦瑶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