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央广网首页  |  快讯  |  文史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分析评论 > 正文

莫非10年后诺贝尔奖都由中国院士来选?

2013-10-08 13:14  来源:荆楚网我要评论 

  “亲爱的2013级新同学们、‘小伙伴’们,大家好!”昨天,南京工业大学2013级6900名本科新生举行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工大校长黄维“高端洋气”的致辞引起热烈掌声。在谈及梦想时,黄维院士回应“钱学森之问”,大胆预言:10年后的中国,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9月30日金陵晚报)

  如此“大胆预言”,只让人一个“惊呆”了得。与其说“大胆预言”,还不如说“口出狂言”。恰如网友们调侃的,也许黄院士所预言的只是山寨黄鸭子一般的山寨诺贝尔奖,或是诺贝尔吹牛奖、诺贝尔搞笑奖。本人认为,还有一种办法兑现“狂言”,就是10年后,诺贝尔奖由中国的黄维院士来组织评选。可是如此一来,被羞辱的诺贝尔,若是九泉有知,定会气得想活过来,扇某人几个耳刮子。

  “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即使在全球拥有一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获两万七千多项专利(日均3项多)、已有11位诺贝尔奖得住的贝尔实验室,也没有如此狂言。已产生13个诺贝尔奖的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没有如此狂言。培养出3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哈佛大学、培养出3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哥伦比亚大学都没有“获诺奖成常态”的这般狂言。不是说外国人能获诺奖,我们就没有这个能力。过去没有这个能力,未来会有这个能力。问题是,有了这个能力,也不必这么轻狂。尤其在尚未具备这个能力时,更不必把狂妄的大话说在前面。

  别说这些“小伙伴”们已是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了,即使这些“小伙伴”们是中学生、小学生,黄维院士也不能如此“大胆预言”。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活动,绝不是浪漫主义的“大炼钢铁”运动,仅凭热情和冲动来一番大跃进就能立竿见影收到“奇功”。那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代际传承、互相接力的思维“长征”。只有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持久攀登在科学的丛山峻岭间。只有接受寂寞、忍受艰辛、原意奉献的人,才能把终身献给人类最崇高的科学事业。而诺贝尔奖,只是投身科学事业,置身悬崖峭壁,所发现的最美的雪莲花。黄院士的“大胆预言”,听上去美极了,不知有没有足以鼓舞人心的根据,是否有一番令人信服的精细论证。

  每当我们摸不着“家”的时候,就会突然冒出来几个大预言家。譬如10年后中国股市上海指数会上10万点,再如20年后中国人均收入超过美国,又如30年后、40年后、50年后等等,都有人纷纷预言乐此不彼。预言者总是不吃亏。做不了实干家,就当预言家。前者要动手,后者唯动口。前者会立即有人检验,后者少有人来追根究底。即使有人到时候果真多事质询预言家,预言家也能胸有成竹地轻松打发掉:预言就是预言,不负责结果。联想到今天读到的另两则新闻:《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全球第二 被引用次数低于均值》,《检方:张曙光2千万参选院士钱之去向不在办案范围》,真的要对黄院士劝一声,预言不如闭嘴。

  (文/柏文学)

  原文标题:难道10年后诺贝尔奖由中国院士来评选?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李晓玉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