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网络媒体走转改】走进若羌 感受脱贫户的生活变迁

2017-02-17 22:59:00来源:新疆网

  新疆网讯(记者薛玲 通讯员周海军 王勇强) 新年伊始,新疆若羌县传来喜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县765户贫困户全部高标准实现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也全部脱贫。春节前夕,新疆网记者新春走基层来到了若羌县三户脱贫户家里,“零距离”感受这里脱贫户的生活变迁。

  西塔提让村: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脱贫

  虽然是寒冬腊月,但若羌县吾塔木乡西塔提让村却是阳光和煦,春意萌动,空气清新,处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记者到来,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明和村委会主任艾尼玩·吾加合买提热情的迎了上来,李光明向记者介绍了村里的情况。

  西塔提让村有266户948人,拥有2290亩地,有维吾尔、汉、回族。 2016年村里人均收入达30270元,实现了全村高标准脱贫。

  2016年年初,村里申报的贫困户有11户37人,经过精准识别后,确定3户为精准扶贫户。一年来,这3户贫困户在政策保障、村委会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生产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

  走进脱贫户陈栓改家的院子,记者见到正在给羊喂草的陈栓改的丈夫邵登科。今年53岁的邵登科看上去比同龄人要明显多了几分沧桑,但依然难掩他积极乐观的表情。得知我们的来意,边给羊添草边介绍,“目前一共有30只羊,这都是村里发放的11只扶贫羊发展的”。只见几只黑蹄子、黑嘴唇、黑耳朵、白身子的小羊羔在大羊身下窜来窜去,非常欢快。

  陈栓改的扶贫羊已发展到30只(王勇强摄)

  在陈栓改的客厅,有一个煤炭炉子烧的满屋暖洋洋的,落座后记者问及房子的面积有多大时,陈栓改说:“有120平方米,这是富民安居房,当时村里给补贴,自己建的。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住上了这么大的房子。”

  谈及为何致贫时,陈栓改打开了话匣子,“前夫病逝,给我留下两个儿子,由于缺失劳动力,生活得很艰辛,三年前和邵登科再婚,村里分了3.8亩的枣园地,由于枣树种植晚,尚未挂果,没有经济收入,和丈夫两人靠在外打零工生活,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不到4000元,加之15岁的儿子正在上学,很多时候,家里要向亲朋好友借钱,日子过得很窘迫。”

  去年5月,陈栓改5岁的小儿子又不慎溺亡,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村委会和驻村干部闻讯后,立即组织全村的村民予以捐款,共捐款5500多元。

  2016年年初,陈栓改和其他两户被列入村里的贫困户,村委会和驻村干部根据县上出台的40项精准扶贫政策,也相应制定了帮扶措施,给陈栓改和儿子申请到了低保金,还安排陈栓改到特设岗位成了环卫工,并给她发放了11只扶贫羊,且帮助她的丈夫找短期零时工,确保了家庭的正常开支。

  记者(右二)与陈栓改夫妇(右三和右一)及村干部合影(王勇强摄)

  陈栓改说:“感谢党的富民政策,感谢县委宋书记和各级干部的帮扶,去年我的特岗工资拿到6000元,丈夫的务工收入有几千元,还有新农保补助、未成年人补助,加上我与儿子的低保金,全年合计有2万元的收入。2017年我的红枣将挂果,羊也能见效益,我的生活将会一天比一天好,我富裕了也要回馈社会。”

  西塔提让村党支部副书记牙合甫江·艾力说,自县上出台精准扶贫政策后,各级领导分配到各个贫困村、贫困户成为包联领导。若羌县县委书记宋学斌就是贫困户陈栓改等的包联领导,他多次来到西塔提让村入户走访调研,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就业情况。针对陈栓改、吐尔逊·斯拉木等贫困户家庭多次慰问、指导扶贫帮困工作,给他们们加油、鼓劲,并希望他们积极向已经致富的群众学习红枣管理和畜牧养殖技术,确保家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英苏牧业村:帮助贫困户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

  从陈栓改家出来,记者又来到了铁干里克镇的英苏牧业村。宽阔的柏油路面,整齐的房屋建设,村民门庭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都有一个大院,宽敞舒适。

  记者(左二)与苏莱曼·吐尔逊一家(右一 右二)及驻村干部合影(王勇强摄)

  这是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客厅有20平方米,墙上挂着地毯,地上铺着地毯,显得宽敞气派。在一间有煤炭炉子的卧室,3个孩子在炕上嬉闹。“有两个孩子是我的,另一个是我哥哥的” 苏莱曼·吐尔逊的妻子马依努尔·阿不都艾尼笑着对记者说。

  “今年我家红枣收入8000元,加上今年养的100多只鸡和我在村里从事公益岗位的工资,收入有2万多元,日子过得很幸福。”苏莱曼·吐尔逊的妻子玛依努尔·阿不都艾尼兴奋地对记者说。

  据介绍,苏莱曼·吐尔逊于2007年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这里,今年38岁,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2016年之前,仅靠苏莱曼·吐尔逊帮别人放牧赚钱养家糊口,入不敷出,生活过得非常清贫。

  去年年初,若羌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千企千商千人包千户安排表,苏莱曼·吐尔逊一家成了铁干里克镇党委书记王毅的包联帮扶对象之一。

  去年5月,村里安排苏莱曼·吐尔逊的妻子玛依努尔·阿不都艾尼成了英苏牧业村的一名思想辅导员,月收入1900元。同年9月,村里给苏莱曼·吐尔逊扶贫资金5000元,解决了苏莱曼·吐尔逊想通过发展家禽脱贫致富又无资金的心愿。

  苏莱曼·吐尔逊利用扶贫资金买的100多只鸡都已长大(王勇强摄)

  “在扶贫资金的帮助下,我购买了100余只鸡,从饲养到上市,王毅书记和村领导、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时常到我家了解饲养情况,还多次请来畜牧兽医局技术员给我教饲养、防病技术,感谢党和政府,我们的好卡德尔(好干部)。今年,我还要拿出5000元钱买鸡苗养鸡,我要靠发展家禽脱贫致富。”苏莱曼·吐尔逊满怀感激的说。

  走出苏莱曼·吐尔逊的家门,又来到邻居吉力力·阿不都艾尼的院子,记者看到前后院很大,后院有羊舍、牛舍、菜地,六七只鸭子和鹅在菜地里悠闲的散步,一头黑白相间的牛自在地吃着草。“快进来,外面冷”,随着声音我们进入吉力力·阿不都艾尼的家。

  记者(左二)与吉力力·阿不都艾尼一家(左三左四左五)及驻村干部合影 (王勇强摄)

  “去年红枣收入加上养殖业及我打馕的收入,我的家庭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吉力力·阿不都艾尼说。

  若羌县畜牧兽医局驻英苏牧业村工作队队长雷玉金说,吉力力·阿不都艾尼打的馕远近闻名,县里很多人都来这里买,他们是用柴禾烤制的,大家都喜欢吃他烤的馕。

  “我们每三四天打一次馕,每次一袋面粉,约打50个馕,每个馕卖3元,有时一天打的馕供不应求”。吉力力·阿不都艾尼的妻子笑着说。

  玛依努尔·阿不都艾尼说,吉力力哥哥和嫂子非常能干,他们靠勤劳致富。他们的羊舍花了8000元,都是他们两个自己建的。

  据介绍,吉力力·阿不都艾尼于2009年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这里,一家4口人,两个女儿,大的8岁,小的5岁,有10亩红枣地。因缺乏种植经验,收入不容乐观。去年,村上又给他发放了扶贫资金和11只扶贫羊,他自己原有十多只羊和一头牛,加上他有打馕的手艺,日子过得比较幸福。2016年吉力力·阿不都艾尼的妻子还参加了若羌县组织的到广州、河南参观学习的活动,开阔了眼界。

  像苏莱曼·吐尔逊和吉力力·阿不都艾尼走上脱贫路的只是英苏牧业村54户贫困户的一个缩影。

  雷玉金说,英苏牧业村是牧民定居点,现有98户278人,2016年之前,贫困户占总户数的55%、总人口的63%。2016年初,若羌县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将英苏牧业村44户无地牧民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利用牧民的草补资金和扶贫资金,购买了181亩枣园,与牧民签订耕地买卖合同,使牧民们如愿以偿地成为枣农。同时利用扶贫资金解决了14户贫困户不同的问题;解决了6户贫困户30万元每户5万元的庭院发展畜牧养殖资金。另外,按照 “幸福乡村”建设目标,村里硬化了道路,每户人家都通了水、改了厕,装了路灯和有线电视。目前,英苏牧业村54户贫困户167人逐步实现了由‘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路,

  据悉,2016年年初,若羌县立足“精准扶贫、保障基本”的原则,制定了《“一年高标准脱贫、四年稳定致富”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出台了40项精准扶贫政策,明确“八个一批”脱贫措施,确保每户贫困对象至少享受2项帮扶措施。通过一年的努力,2016年若羌县贫困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率先在巴州实现了一年高标准脱贫目标。

  新的一年,若羌县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总目标,在稳定致富上下功夫,狠抓技能培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有劳动能力的人自食其力、勤劳致富,无劳动能力的孤寡病残者通过财政兜底,实现全县贫困群体同步迈入小康。

编辑: 范斯腾
关键词: 阿不都艾尼;陈栓改;贫困户;苏莱曼·吐尔逊;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