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很多新农人来说,我们可能处于历史使命的一个初期阶段吧。”作为国内从事社区支持农业的重要推动者,石嫣始终坚信,“乡村振兴其实最重要的是人,年轻人愿意回来,这代表很多东西。”(远山的回响|清华女博士后回村务农:你想要的,土地都能给你)

不管在什么场合,石嫣都以成为新农人为傲,这也正是她将CSA(社区支持农业)引进国内的理由之一。而如今,越来越多像石嫣一样高学历、爱农业、懂技术的青年,纷纷站上乡村振兴的“C位”。

这与过去很多年轻人争相“跳农门”不同,如今不少青年返乡创业,带来新理念、新模式,也有了新玩法。他们也与父辈不同,不再是传统的“庄稼汉”,而是结合他们的经历和学历,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本领,例如,石嫣将CSA引入国内,让农民与消费者共同承担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并分享收获,探索出解决食品安全不被信任问题的新路径。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民都是一个身份标签而非一种职业称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外界对农民的惯性印象。而作为农民自身,常年辛苦劳作,收入微薄,也可能缺乏对这种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眼下,随着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石嫣们”越来越多,他们自愿选择从事农业,而不是一种出身的身份代表,他们采取新的理念、更环保的种植方式,有尊严地生活在乡村。更为重要的是,也影响并带动周边农民告别传统的“身份”称谓,从事体面、令人羡慕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破解“谁来种地”的问题。

如今,新农人们正在成为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生力军,要让他们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真正大有可为,相关部门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引导好,帮助他们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期待不久的将来,种地不再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穷落后,而是一个有奔头、令人羡慕、骄傲的职业。(央广网评论员 王晶)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编辑: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