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成立,这是继北京国家植物园之后,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成立,既是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的坚实一步,也为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和更美好期待。

2021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至今已先后成立两个国家植物园,显示了中国一诺千金的决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1/10,珍稀濒危植物4000多种,植物园约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已达到本土植物种类的60%。植物资源的丰富,植物园建设和研究的稳步推进,是我国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中接连取得重大成果的坚实基础。依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理念,国家植物园数量将逐步增多,态势十分喜人。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植物的多样性保护,融入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等理念,并形成共识。而建立国家植物园,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强化对植物的迁地保护。所谓迁地保护,指的是在植物园中栽培保存活植物,或建立种质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等。可以说,国家植物园是一个国家植物迁地保护最高水平的直观展示,堪称国家名片。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动作、里程碑式突破。

绿水青山的实现离不开万千植物。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依托北京市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而成立,在原有的园艺展示、科普教育、科研和物种保护基础上,将强化对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而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立足华南,强化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工作。两大国家植物园,一南一北铿锵“落子”,立足典型气候带与植被区,南北互补效应十分突出。可以预见,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将获得更多经验、智慧,消解多数植物园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学记录系统等弱项,发力推进科普教育,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展开更多探索、创造更广阔空间。

近年来,通过举办中法生物多样性交流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月、发布《昆明宣言》等,中国的植物故事魅力四射,在国际社会引发关注。当前,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方兴未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也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让我们继续期待。(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吴海波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