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连三迎接检查、写不完的总结、填不完的表格、做不完的汇报……为应付来自校外的各种任务,一些中小学老师分身乏术、不堪重负,有的甚至连备课时间都没有。久而久之,本末倒置,“迎来送往”成了主业,课堂教学反而变为副业。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在2019年底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出台减负清单。教育部12月1日表示,预计年底前全部出台。

  对学校和老师而言,这是福音。它意味着老师可以从中脱身,少些无谓的迎检,把时间和精力从教室之外移到课堂之上,还给教学,还给学生。从学校教育的本质看,这也是正本清源之举。

  先来看看让中小学老师疲于应付的检查有哪些?它们大多是由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关于消防安全、卫生健康、法治教育等相关知识进校园活动,以及一些考核、评估、比赛。从出发点看,这些多是有益的科普教育与积极正向的引导。

  但在执行过程中,这些活动出现了“量”和“质”的问题。各式各样的活动、检查,由上而下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加码,最终落到老师身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初衷是好的,但最后演变成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只重台账管理、留痕记录,不顾实际效果。结果是,白忙活一场,还累了老师,损了学生。

  从这个角度看,为中小学老师减负,不是要将进校园的活动与检查一律拒之门外,而是要将形式主义赶出校园。各地应该做好“加减法”,择优而选,效果导向,对进校园活动减量、提质,让活动真正起到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也解放被束缚多时、疲惫不堪的老师,让他们安心从教,让教学回归本质。(央广网评论员 陈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