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3年前,总书记问我想上什么大学,我回答说想上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一名人民教师。”邹子金说。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邹庄村,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当时,村民邹新曾的孙女邹子金还是一名高三学生。

今年9月,邹子金如愿成为淅川县正蒙书院的一名教师,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我们要做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她认为,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邹子金正在给学生上课(央广网见习记者 郝振青 摄)

在江西南昌湾里,群山怀抱中有一所全市海拔最高的山村学校——红星扶轮五湖学校。胡志福和妻子周红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先后来到这里任教。没想到,这一坚守就是27年,已帮助150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

夫妻俩常年吃住在学校,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当作自家孩子。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胡志福说:“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的孩子谁来教?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这是我们坚守大山的初心。”

如果说老师的陪伴与坚守是对学生最长情的告白,那么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师席文骅一家,则用三代人的教坛接力诠释了代代相传的红烛精神。

席文骅(左一)一家老中青三代教师(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50多年来,席老师一家共走出14位教师。从幼儿教育到高等院校,他们任教科目涵盖语文、数学、历史、物理、美术等,“潜心教育,不慕荣利”成为这个家庭延续几代的家风家训。

“一代又一代的教鞭传递到我手上,我一定认真履职,做一个让人民、让学生满意的好老师。”席文骅说。

躬耕教坛,坚守里既有热爱,更有责任。“希望通过我的授课,让年轻人爱上中国戏曲,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南昌大学教授、国家级非遗赣剧传承人陈俐根据学生们的兴趣,不断调整授课方式。

陈俐在讲授赣剧艺术鉴赏课(央广网记者 王一凡 摄)

如今,陈俐的赣剧艺术鉴赏课不仅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还从艺术学院的鉴赏课变成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总监制:骆红秉

总策划:张军 于锋

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王一凡 彭华 卜叶

记者:刘培俊 周蓓

视频:胡斐 郝振青 王一晨(实习)

编辑:曹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