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精准扶贫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云授牌”仪式近日在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创新中心举行。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精准扶贫实验室,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智库”,此次在新津、小金设立“教学科研基地”,旨在通过驻点开展教学科研,依托天府农博园建设,探索“农博引领+乡村振兴”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做法,深入剖析、认真总结,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当中,在全国进行推广,进一步转化为科研成果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精准扶贫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在全国只有9家,而在四川范围内,新津是首家。除了新津,其他的基地都是设在贫困县,新津是唯一一家作为帮扶县,获此授牌的点位。

  在新津设立“教学科研基地”,体现了新津对小金帮扶工作的三个新。新模式,送理念、送人才,激活小金的资源和理念,创新了帮扶新模式;新探索,从完成扶贫任务,到帮助小金奠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体现了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新探索;新实践,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乡村发展困惑,是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新津张河果园子“集趣·农博园·共享农庄”模式

 

  ▲张河果园子社区“集趣·共享农庄”

  新津实践:共享农庄,激活“空心村

  2018年6月,四川省委决定在新津创办中国天府农博园后,新津突出“农博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村社复兴模式创新。

  以“互联网+共享经济”理念,在农博园核心区张河果园子社区植入“共享农庄”,推进农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农品变礼品、村庄变场景,以市场化逻辑促进了乡村资源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像一颗富有生命的“芯片”,激活了乡村这个“主板”,有效盘活了“空心村”。

 

  ▲“津金同心·农博园·苹果共享农庄”运行模式图

 

  ▲小金县苹果共享农庄

  小金试验:共享农庄,实现“造血式”扶贫

  新津成功把在农博园试验的共享农庄盘活“空心村”的实践案例,带到了新津对口扶贫的小金县,依托小金县木栏村1200亩苹果园,打造了苹果共享农庄,创新推动了乡村资源实现价值转化,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造血式扶贫模式。

  2019年9月,在中央党校第五届精准扶贫论坛上,新津作为唯一的帮扶县,分享了帮扶小金的扶贫奔康经验和模式。此次分享,让现场嘉宾了解到新津帮扶小金奔康的新理念、新思路,也成为此次“教学科研基地”落户新津的动因。

  当前,新津坚持把数字农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正积极探索搭建“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综合平台,希望通过数字赋能打破时空界限,为川渝乃至西部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汇聚优势资源,增强创新能力。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精准扶贫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在新津、小金的设立,是携手共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的一个新起点。通过务实合作和积极探索,将为全国的脱贫奔康伟大事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供更多新理论、总结更多新经验、创造更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