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青岛6月5日消息(记者王茂盛 王伟)6月5日,“2020年中华拓荒人海水稻插秧节”活动在青岛启动。此次活动由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组织发起,与山东潍坊、青海格尔木、浙江温州等四地同期启动插秧仪式,连同近期陆续插秧的内蒙古杭锦旗、新疆阿克陶、新疆岳普湖、陕西延安南泥湾、山东东营、黑龙江铁力、大庆等地,覆盖了我国主要盐碱地类型,拉开了2020年海水稻十万亩示范种植与产业化推广序幕。

工作人员在青岛城阳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插秧(央广网发 王作岩摄)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拓荒人计划”发起者袁隆平院士视频致辞,他表示,“海水稻从青岛起航,今年在青岛、潍坊等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全国总计推广海水稻10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力争在全国布局1000万亩的盐碱地改造项目,为带动全国改造一亿亩打下坚实的基础。”

袁隆平院士现场视频致辞并宣布插秧节开幕(央广网发 王作岩摄)

  智慧农业助力海水稻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青岛城阳上马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一台插秧机特别引人注目,既没有操作员,也没有驾驶员,正独自在水田中工作着,一株株的秧苗整齐的插进水田中。这是无人插秧机首次在海水稻插秧中实验应用。无人插秧机熟练的进秧、插秧,到了田埂还可以自动转弯、掉头,秧苗间距整齐,深度均匀。

正在工作的无人插秧机(央广网发 王作岩摄)

  “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50亩的作业面积,不仅效率高,而且作业标准化、程序化,质量更稳定,将来结合着智慧农业后土云平台在大面积的盐碱地上应用,优势会更加明显。”负责上马基地种植管理的王亚菲说。据介绍,今年在城阳上马基地将打造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暨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将通过农业智能芯片、云平台等软硬件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示范应用,推进“盐碱地改良+智慧农业”模式打造,激发海水稻全产业示范。

  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落地潍坊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山东潍坊今年将着力打造5万亩海水稻示范种植基地和海水稻大米及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物流和品牌推广产业基地,斥资50亿元打造袁隆平海水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日前正式奠基开工。位于潍坊寒亭区的禹王湿地周边,今年示范海水稻5万亩,将结合40多个村的合村并居工程,建成海水稻特色产业小镇,未来将推广种植海水稻10万亩以上。今年将成立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稻米食味品质与深加工研究院,与华为合作建设全国海水稻种植与加工数字农品云中心,打造海水稻产品行业领军终端品牌“种福田”,构建海水稻产业生态圈,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通过产业兴农、智慧兴农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水稻种进了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青海省格尔木市,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连通甘肃、新疆、西藏多个省份,平均海拔2800多米,在这里开展的是盐碱地改良及高寒耐盐碱水稻试种。从播种到插秧,已经过去了30多天,育秧大棚中嫩绿的秧苗,看起来和常规的水稻品种没有太大的区别,水田、秧苗和远处的山形成了高原上新的风景线。据该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张国东介绍,今年是青岛海水稻团队第一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做水稻种植实验,通过对水稻耐盐(碱)试验、耐寒试验、耐旱试验等方法,筛选和培育耐寒耐旱水稻品种,培育高原寒地“海水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促进青海农业现代化转型,打造“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数字化农业”的新模式,为格尔木乃至青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稻种。

  海水稻将带动千万亩大河套片区盐碱地改良

  海水稻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开展了海水稻千亩示范片插秧,随着180多个海水稻品种材料落地河套地区,标志着我国河套地区上千万亩的原生及次生盐碱化土地,开始利用我国独有的海水稻稻作改良技术,启动规模化可持续改造。力争在十年内带动形成大河套地区千万亩盐碱地海水稻产业集群在杭锦旗落地,成为袁隆平院士亿亩荒滩变良田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

  据了解,2018年,青岛市城阳区携手袁隆平院士团队,在青岛城阳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发起中华拓荒人计划以来,将“开拓亿亩荒滩,增加亿亩良田,多养活一亿人”作为拓荒人的梦想,提出了“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的口号。经过近年来的辛勤耕作和持续发展,海水稻产业内涵不断演进,由最终的耐盐碱水稻种业发展到盐碱地稻作改良产业,进而整合了华为的全线ICT技术,形成了以“九天芯”、“后土云”为代表的的智慧农业产业,目前海水稻产业继续向消费者领域迈进,将打造海水稻大米和米酒、黄酒、米饮、米稀、日化用品等深加工产业生态,不断提升海水稻附加值,把海水稻由品种提升为产业,由产业拓展为行业,实现产业闭环和自身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