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日趋好转,各地开始有序掀起复工复产的热潮。多地出台多种多样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员工返岗复工,有的补贴一半车费,有的车资全额报销,甚至政府直接包下飞机、高铁、轮船、大巴,点对点接员工回到企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企业尽快复工,恢复生产。

  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确实十分必要,是尽快让企业复工复产的最给力举措。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恰恰说明企业员工要单凭自己的能力正常到企业来复工复产有多么困难。为了防疫,现在有许多地方县乡道路还封闭着,关卡重重,要证明、要通行证,有的地方甚至不准村民出村。进了城,难题依然少不了,原来住的小区还封着,不让外来人员入住,要通行证、要隔离14天,反正就是“外来人员最好不要来”。复工复产,企业也有难处,尤其中小微企业,员工复工每人每天至少得发一个口罩,要有量体温的体温枪,对工作场所每天要消毒一次,但企业主们在市场上却买不到口罩、消毒液和体温枪;员工来了要吃饭,但包括饭店等很多生活服务行业还都没有开门营业;原材料要运进来,产品要运出去,但路途却关卡重重,梗阻不少。

  解决复工复产存在的这些问题,关键是各级政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系。在高度重视、精准施策的前提下,科学评估和判断疫情的防控形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要求,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各项措施都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既要看到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采取更加有力精准的防控措施,不让前期的防控成果毁于一旦,更要区分不同地区、不同防控形势,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精准施策,复工复产,不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而排斥可以进行的复工复产。更重要的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现在的人流、物流、产业链都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决不能以邻为壑、画地为牢。一封了之、一堵了之,管控是省力了,但发展的机会也被堵在了外面。

  二是政府要做好精细化服务。大环境是企业无法改变的,但政府有资源、有权力、有能力去改善大环境的条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比如政府出资包飞机、高铁、大巴接员工返岗,就是以政府的力量打通不同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交通部门、疫情防控部门的渠道,让返岗员工一站式就能到达企业;对企业出现的员工荒,各地想出了很多创新的解决办法。浙江许多地方推出了”共享员工”,还没有开工的企业员工可以去开工的企业帮忙,宁波还安排一万多名在家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助企复工复产。为了满足中小企业复工对消毒用品的需求,丽水等地政府开出“口罩银行”,企业可以通过赊账的形式从“银行”拿到口罩、体温枪、消毒液等急需用品,待市场上有货时再还给政府。要简化复工复产的审批流程,采用疫情防控措施清单告知,实行“备案制+负面清单+承诺制”管理,不让企业的精力再浪费在无休止的跑路、审批上。要打通海陆空运输“卡脖子”堵点,畅通人流物流的“毛细血管”。更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要抓紧落实金融、财税、社保等部门出台的各项减本降负政策,将减免部分税收、租金、社保等的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尝到尽快复工复产的甜头,调动更多企业复工复产的积极性。

  三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助企尽快复工复产。浙江率先推行的“健康码”,利用大数据技术,让疫情防控中最头痛的人员管控变得十分方便,绿码通行,黄码、红码分别隔离7天和14天。同样在企业复工复产中,“健康码”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月16日,浙江首次从四川广元包机接回154名员工,凭什么浙江有这样的疫情防控底气,因为两省已经实现了“健康码”共享,广元方面早已用“健康码”对回浙江复工的员工进行了筛查,全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科技再一次让浙江的接人返工走在了全国前列。企业复工后,产业链上下游供应紧张甚至中断的现象非常普遍,网络科技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捷、最经济的方法。长三角9城市联合成立的“G60科创云”平台上线了“G60共同抗‘疫’”专区,一家湖州汽配企业急需一批原材料,就在专区上发布了需求信息,第二天就有企业把这批急需的原材料送到了厂里。还有网上人才招聘、网上招工、网上签约等等,鼠标点点,不仅解决了疫情防控时期线下无法完成的工作,节省了成本,也让更多的企业通过危机的倒逼走上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之路。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今年必须打赢的两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复工复产,事关大局,事关全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实!(央广评论员 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