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中国式创新-国庆65周年 > 足迹65年·我和我的祖国

国庆65周年特别报道:我和祖国的记忆

2014-09-30 10:17:00  来源:重庆晨报  说两句  分享到:

  文化宫开放那年的国庆 重庆最火爆的是溜旱冰

  姓名:商德伦

  年龄:81岁

  职业: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历史见证人。后来曾担任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

1952 国庆 劳动人民文化宫

  感言:在重庆生活了一辈子,重庆的发展速度让人不可想象。现在人们的娱乐生活更丰富了,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变化。

  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报道 年过八旬的商德伦是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老主任,听说记者要采访文化宫的故事,很爽快地答应了。虽然老人的记忆和听力有些减退,但说起上世纪50年代的文化宫,当时的情形还是记得。

  “不管是平时还是过节,大家都喜欢来文化宫耍,特别是溜冰场和露天电影,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商德伦说,尤其是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成后的第一年国庆,人特别多。

  17岁时,参与筹建文化宫

  重庆解放后,百废待兴,邓小平提议修建文化宫,让人民群众打上“文化牙祭”。

  商德伦以前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读书,筹建文化宫时,17岁的他被抽调到这里。文化宫从1951年开始修建,1952年8月5日举行竣工典礼。

  “竣工典礼那天闹热得很。”商德伦说,大门上是邓小平亲自题写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时任市长曹荻秋也来参加了典礼。

  商德伦说,一开始,老百姓并不知道文化宫是做什么的,来过之后都说好耍,人就越来越多。“那时门票收得便宜,大家都出得起。最早还是会员制,会员只收1分钱,不是会员收2分钱。”

  一台相机,拍下上万历史瞬间

  商德伦是文化宫最早做宣传、摄影的。商德伦说,那时相机少,文化宫有一台上海产的海鸥立式相机,在当时算非常时髦。

  1952年文化宫向老百姓开放后,就有了旱冰场、露天电影、舞台演出等。当时想溜旱冰,就要到文化宫来。

  商德伦就是用这台海鸥立式老相机,在1952年国庆时拍下了一张旱冰场火爆的照片。这张黑白照片中,他不是“主角”,“主角”是溜冰场和正在溜冰的市民。

  商德伦说,另一个火爆的是露天电影,当时就只有文化宫有。为了能看到晚上的露天电影,当年,南岸、江北刘家台等地的市民坐着渡船到渝中区,就为去文化宫看场露天电影。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周末会加演,一般是演出两场。

  商德伦在文化宫拍了上万张照片,有的保存在文化宫,也有的在家里,但都成了历史的见证。

[1][2][3][4][5][6][7]

编辑:邹佳琪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