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场,不犁地,也要去听坠子戏。”这是曾经流行于黄淮地区的一句顺口溜。可见坠子戏在民间的影响。前不久,记者来到安徽宿州坠子剧团,了解坠子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安徽亳州,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流传至今18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禽戏,便是由他整理总结而成。五禽戏是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
在商丘永城文化艺术馆里,72岁的永城市豫东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文芝老人正和老伴张明义一起排练著名曲目《贾宝玉哭陵》。能在文艺馆里排练,对老人来说是很奢侈的,如果不是需要面对记者的采访,可能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作为曾经在苏鲁豫皖地区盛行的豫东坠子,如今从事这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近年来,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戏剧、曲艺院团以及民间艺人面临很多困难。
未见其身,先闻其声。在演奏过程中,这件长长的乐器自始至终被蓝色的毛绒布所覆盖,但是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却紧紧地抓住了你的耳朵。
济宁的金乡是许多传统曲艺项目起源和发展的地方,而作为金乡众多曲艺项目之一的山东落子,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这个豫东平原上的村庄,远近闻名。因为这儿坐落着一座英雄纪念馆,而这位英雄就是彭雪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