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名大搞景观项目建设。比如,有的村本身集体经济薄弱,却花费数十万元财政资金在村口修建高大气派的牌楼;有的则在村里修建了仿古大理石凉亭、石雕等,花费上百万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当地群众对这些牌楼、雕塑表示不满,称它们为“面子工程”,“没啥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各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技术指导,帮助本地发展乡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很多乡村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与实践后,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村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不仅改善、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还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何有的地方花钱修牌楼、修凉亭,却招来群众的不满呢?原因在于这些人造景观“面子工程”脱离村民生产生活实际、不合时宜。比如,有的牌楼雕花、彩绘,上有双龙戏珠,侧有石狮相伴,看起来非常气派。然而,在周边矮房屋和灰土路的衬托下,这些牌楼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对当地村民来说,与其花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搞这些村门口的“面子工程”,不如把政府的钱花在为村里修硬化路、成立农业合作社等方便生产生活的事情上。这才是他们现在最需要、又能实实在在带来长远效益的项目。退一步讲,即便要给村里打造村容村貌,也不能大干快上、盲目跟风,把乡村建设搞得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要实事求是根据各村自然风光、乡情民俗、产业特点和群众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只有这样,群众才能满意,市场才能认可。

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中热衷于搞“重面子、轻里子”的景观项目,有的是比较急功近利,做一些短期内看得见成果的项目,而不是花时间去培育发展能给群众带来长远收益的产业;有的是为民服务观念薄弱、简单应付、敷衍了事;有的则是缺乏经验,不懂得如何有效用好财政资金、因地制宜建设乡村……

这种风向提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引导,特别是对一些自身发展条件薄弱、经验不足的乡镇和乡村加大支持力度。要指导它们因地制宜做好规划,把有限财政资金投入到乡亲们亟需的、最能实实在在受益的项目中,并对项目做好长期跟进和监管。对自身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乡村也要加强引导,有钱不能任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这件事办好、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毕竟,美丽乡村建设好不好,乡亲们最有发言权。(央广网评论员 陈锐海)

编辑:高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