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王晶)听力残疾是一种隐性且容易被误解的残疾,就像有一面透明的玻璃墙,隔断了听力残疾人和其他人之间的连接。

眼下,残障女性群体面临何种生存和发展困境?近日,央广网记者对话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

杨洋用“历尽波折”概括自己的就业过程。她曾经当过会计,跑过业务,如今是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她特别想对残障女性说,能够多爱自己一点,多关注自己作为女性或母亲的这一面,“残障只是生活状态之一,只是不便,我们首先是个女人。”杨洋说。

 

全国政协委员杨洋(央广网 受访者供图)

残障女性群体应该得到重视

“也许你们已经听出来了,我的发音有点不一样,因为我是一名重度听力残疾人,听不见、听不清,导致我无法矫正自己的发音。”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杨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努力地说清每一个字。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残疾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2%。而在残障者中,女性也基本占到一半。“所以,不管是从女性权益的角度,还是从残障人士权益的角度,残障女性这个群体都应该得到重视。”杨洋谈道。

现实生活中,残障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可能会让他们受到一些不平等待遇。8日,杨洋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谈到,因为残障,这些女性可能自身在生活中对残障的关注及突破会更多一些。

不过,她觉得,人生每个阶段都很重要,都是不一样的经历。无论是苦还是甜,都需要好好经历,过去的无论是怎样的经历,都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杨洋说,她自己就是受益者。4岁失聪后,她进行了家庭康复,并在学校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我的每个求学阶段都经历了从不收到试读的过程”。因为听不见、听不清,上课时,杨洋就盯着老师的嘴看,久而久之学会了看口型。“现在,我们群体已经有2位博士后,近20位博士,有的还去了海外留学。积极康复和融合教育,使我们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全国政协委员杨洋(央广网 受访者供图)

无障碍是建设的重要部分 而非附加成分

今年两会期间,杨洋提交了一份《关于司法系统为听力残疾人推广庭审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文字记录的提案》。她谈到,提起无障碍环境,可能大家第一反应是盲道、坡道这类设施,“其实这已经是较为陈旧的观念和理解了”。

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她解释称,目前在司法系统,对听力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支持,虽然已有手语翻译援助,但如果能够增加新的援助支持,为他们推广庭审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文字记录,将能为听力残疾人在司法系统带来更多的合理便利。

如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无障碍环境,不是给予他们的额外照顾,而是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享有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是人的基本权利,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更无需被‘关注’。”杨洋告诉记者,国际上将无障碍设计、无障碍建设称为“通用设计”“通用建设”,无障碍建设是建设元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附加成分,无障碍建设不仅仅方便残疾人,而且惠及社会全体公众。

根据多年的经验,杨洋认为,无障碍环境从内容上,包含无障碍设施和信息无障碍,前者包括盲道、坡道,后者包括为视力残疾人提供的有声读物、为听力残疾人提供的影视作品同步字幕等。

近期,杨洋注意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已经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调研阶段,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进程在加快。她同时希望,科技界和企业界人士研发生产更多科技水平高、性价比优的信息无障碍软件和终端产品,加快普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助公共服务设备,以及地图、食品、药品信息等领域的无障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杨洋(央广网 受访者供图)

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阶段需康复机构介入

“玻璃墙正在一层一层地被打破,最终使两端的人产生连接。”杨洋说。

她坦言,庆幸生活在今天的新时代,这些年来,助听辅具和信息无障碍环境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推行的康复和融合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十聋九哑”已渐成历史,绝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接受融合教育。

不过,她也提出担忧,目前康复机构和教育系统结合得还不是很紧密。但是对残障人士来说,康复是终身的,因此在融合教育阶段,仍然需要康复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残障人士在任何阶段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在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阶段,更加需要康复机构的介入。”杨洋觉得,目前康复主要在学前教育,学龄阶段介入比较少。

记者关注到,国务院于201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对0—6岁残疾儿童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免费提供合适的辅具和康复服务。

“目前各地也在出台康复救助制度,有的扩大了年龄段到17岁,有的对辅具升级也提供补贴(辅具一般是5—6年需要更换升级)。"杨洋说,目前山东的条例就做出了很好探索,给其他省市提供了鲜活的工作经验。比如,《山东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这里面不仅包括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而且首次推动康复与教育融合发展,单独用一节的篇幅对“康复与教育融合”进行规范要求。

杨洋深有感触,终身康复和更新换代的辅具支撑残障人士前行,融合教育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杨洋开始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最头疼的接听电话的难题也在3年前得到解决,他们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来帮助自己听,因此听障群体的职业类别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被光照耀的我们,也能成为光照耀别人,被别人需要。”说到这里,受访时杨洋的声音变得颤抖起来,“我们自己发声,参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参与社会共建。我们希望让这个社会更加包容,更加美好,更加适合所有人的沟通和居住。”

编辑:苏晓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