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日消息(记者王晶)“被光照耀的我们,也能成为光照耀别人,被别人需要。”在2023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的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杨洋拟提交《关于建立听力师系列职称评定专业考试系统的提案》。她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够考虑到听力师的特殊性和重要情况,在已有的卫生专业考试系统中,规范听力师的考试流程和考试内容,在晋升途径上认可听力师这一固定职业,稳定听力师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听障群体带去更多的鼓励和希望。
到2050年全球或将有25亿听力障碍者
“我们的发声能够落地,能够得到反馈,促进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积极参与社会共建。”杨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提案都是她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接到的残疾人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
3月3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杨洋介绍,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有2780万听力、言语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新增听障新生儿2-3万人。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中国残联发布联合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数是2.06亿人,占总人口15.84%。
杨洋表示,2021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指出,全球有15亿听力障碍者,3.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成人数量为3.28亿,占总数的91.1%;儿童数量为3200万,占总数的8.9%。到2050年,估计全球将有25亿听力障碍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7亿人的听力下降程度为中度及以上,需要康复服务。老年群体中,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人,40%-50%会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到70岁,这项占比会增加10%;到100岁左右,至少90%的人都会出现听力下降。
听力损失会让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倍增
杨洋在提案中提到,随着人口增长与老龄化程度加深,受耳部和其它感染疾病如腮腺炎和麻疹、耳毒性药物、工作和娱乐噪声等因素影响,听力损失已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它不但阻碍儿童的言语和认知发育,影响青、中年的学习、就业、婚育、生活和社会融合,也会造成老年人情绪压抑、沟通和认知存在障碍,成为阿尔茨海默症的独立高危致病因素,有研究表明:轻、中、重度听损老人,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2倍、3倍和5倍左右。
“听力受损不仅导致认知问题,同时与身体平衡也密切相关,特别是老人,由于听力问题导致摔倒,摔倒导致骨折,骨折导致瘫痪……所耗费的一系列人力财力,对家庭和国家都是严重的损失。”杨洋说。
建议建立听力师系列职称评定专业考试机制
杨洋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够针对这些听力问题提供专业服务的主要是听力师。听力师是为所有年龄的人提供听觉和平衡的功能检测、评估、补偿、康复、保护,是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她指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医师、护师、药师系列的职称体系和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听力师(2-02-35-03)在工程技术人员(2-02)大类,未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5)大类。导致听力师在卫生系统至今没有单独的职称晋升制度,职称评审只能通过挂靠医技系列进行职称申报,且晋升考试内容多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基本知识为主,有些从事康复专业的人员既难考取又对自身业务无实际帮助,也起不到考察其专业水平的作用,最终导致我国的听力师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杨洋说,听力学是交叉学科,在学科分类中属于理学——生物学的范畴。听力师与耳鼻咽喉科医师不同(耳鼻咽喉科学在医药卫生——临床医学的范畴),应该有其独立的晋升渠道。因此,她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够考虑到听力师的特殊性和重要情况,以及与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情况。在已有的卫生专业考试系统中,规范听力师的考试流程和考试内容,在晋升途径上认可听力师这一固定职业,稳定听力师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听障群体带去更多的鼓励和希望。

关注精彩内容